川农大精神引领资源学院前行

2020-09-28 17:37:13作者:资源学院 来源:资源学院 点击数:

  

百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川农人以“兴中华之农事”作为初心和使命,积淀、凝练形成了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川农大精神”,时值纪念“川农大精神”二十周年,回顾资源学院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中每一位成员,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拼搏奋斗、团结创新、严谨执着、不畏艰难困苦,缔造和践行“川农大精神”的历史,齐心协力谱写了学院发展的美丽篇章。

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专业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无到有,由小到强。资源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的农业化学组,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资源人的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为学院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前有“耳顺”之年彭家元教授带领年轻人改造濆江农场下湿田;不畏艰苦,风餐露宿,徒步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调查雅安山区土壤,建立了二郎山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印尼华侨李厚实老师,放弃国外富裕家庭和优越条件来校任教,即使退休后发挥英语优势,担任原资源环境学院关工委老师,指导本科生提升英语水平。王祖泽教授开创了我校的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推动了土壤学科建设, 1986年土壤农化系首次招收土壤学专业硕士生,1990年获准土壤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发展开始迈上了新台阶。黄怀琼教授作为资源学院微生物学科的奠基人,开启了我校生物固氮研究,选育出的高效花生根瘤菌85-7菌株,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大面积推广,成果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张仁绥教授开创了土壤肥力与土壤健康研究领域,在化肥尚未普及的年代就关注经济植物土宜、土壤污染问题,成为目前土壤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刘世全教授为了认识四川盆地和西部山地高原土壤,在文革“停课闹革命”艰苦环境下,他同张仁绥、杨琢梧、曾凡辉、杨俊良、杨光辉等教授一道,主动争取机会参加土地情况调查、全国土壤普查。脚步遍布四川和西藏高原,系统研究了横断山区土壤与植被、气候、地形、母质等环境因素关系,研究成果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土壤学科科研、教学提供了宝贵材料。蒋道德教授作为全国和四川省第一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详查的技术专家,开启了我院土地资源调查、对外合作的先河,先后组织指导、参加了四川省多个县市的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详查。着眼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发展,我校1993年成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开设本专业的农业大学之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亟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李登煜教授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资源人,让老前辈的拼搏求实与年轻辈的求知创新得以很好地融合、延续,让“川农大精神”在年轻资源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王祖泽教授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全系教师认真分析环境保护学科发展趋势,积极与国内同行交流,认真作好开办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的各项工作,经过多年努力,1985年成功招收了第一届农业环境保护班本科学生,1986年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正式招生,成为国内较早设立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的农业高校。

继而有邓良基、王昌全、张小平等中青年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后出国留学,学成后没有留恋国外舒适的生活条件、优越的科研环境,全部按期回国,站在了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学校原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还充分利用留学德国的机会,引入了当时先进的航片转绘技术,应用于学校承担的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本科教学,我校成为了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引领,促进了我校和四川省土地资源学科的发展,开创了资源学院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的先河。在留学期间,他还针对国内当时造纸黑液处理技术落后的现状,与德国北威州政府和相关企业积极沟通协调,获得了开展造纸黑液无害化处理的国际合作项目。为缩短外汇达到时间,归国时他从德方合作单位直接带回了5万马克现金的合作经费,及大地推动了我校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王昌全教授系统研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农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及其物质、能量转化特征,土壤质量演变及其持续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区域环境污染源解析及其生物生态响应与防控技术,耕地资源协同调控及其退化阻控与保护技术,促进了土壤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在年轻教师中,袁澍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5y IF=10.6)、向泉桔以第二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自然》(Nature)、胡玉福、李婷分别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地球科学及土壤科学领域顶级期刊《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影响因子9.787)发表学术论文。黄化刚、唐晓燕2位青年教师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年轻力量们在遵循前辈的脚步中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断开拓创新,为专业学科的发展创造着更多的可能性。

爱国敬业、求实创新,谱写美丽篇章

资源人践行和传承着爱国敬业、求实创新,不断奋进,将教书育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执着情怀根植于心,薪火传承,推动了学院专业全面拓展,学科快速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路走来,学院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紧抓学科特色,形成了以长江上游土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元素调控与生物健康、微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修复与土地整治为主要特色的研究方向,致力于解决、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认真完成好所承担的国家及地方任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17年,由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土壤状况污染详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受四川省环保厅、农业厅的委托,学院承担了四川省农产品及协同土壤的样品采样、流转与农产品样品制备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由学院党政领导牵头,整合院校力量,成立了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土壤污染详查组织机构,设立以学院党政领导、各系所负责人为主的详查领导小组,成立详查办公室、内部质控组、详查采样组、农产品制样及流转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共计62个。组织开展野外核查技术培训、土壤及农产品样品采集技术培训、有机样采样专题培训、农产品样品制备专题培训、质控工作专题培训等培训会23次,印发自制技术手册2800余份,做到62个小组共计500余人全覆盖。从2017年8月-2018年10月,特别是利用两个暑假,学院党政领导、30余名业务教师和500余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共同参与相关工作,工作范围覆盖我省19个市州113个县。克服严重暴雨洪涝、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不畏酷暑,累计完成6186个样品采集(其中:土壤样品采集3369个,农产品样品采集2817个),完成3158个农产品样品制备,为下一步动态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础支撑。该项工作的圆满提前完成得到了我省土壤污染详查办、省环保厅、省农业厅等部门高度肯定和认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高雪松教授、资源学院陈光登教授、辜运富教授也因工作突出获评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的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表现突出个人。学院近5年来承担了这类项目近500项,总经费8000余万元。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院地、院企合作,构建了“政、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与企业、地方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00项,在四川建立了20多个市县区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推广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积极推动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余亿元,学院全体教师践行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职业道路上。

学院从原有的农化系到现在的资源学院,由土壤及植物营养专业1个本科专业,发展2015年分院前的9个本科专业。学科由最初1个硕士招生点,目前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资源与环境),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环境保护),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学科体系。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启动,学院积极应对,从资料搜集汇总、到报告初稿直至定稿,学院领导、系主任与相关负责老师不分昼夜,历时3个月,认真准备材料,同时积极与校外相关专家沟通,邀请相关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农业资源与环境最终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B等、位列全国第十的好成绩。同年,学院成功增设土地资源学和农业环境保护2个二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于今年7月成功地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的合格评估。

进入2000年后,学院专业和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6个新专业在短时间内陆续成功开设,师资力量短缺,尤其是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低、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教师学缘结构单一的短板尤为突出,亟待改善。院长王昌全教授带领院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形势,出台激励政策,制定了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和师资结构提升计划,鼓励年轻教师到校外攻读在职博士和出国留学,他以身作则,到西南大学完成了土壤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学院中青年教师中,张小平、李廷轩、陈强、夏建国、李婷等10余位先后赴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完成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到美国、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家留学,极大地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通过学习和进修,一批年轻人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成长为学院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学院还积极引进有留学背景的优秀博士充实到学院师资队伍,学院25%以上的教师具有留学经历,8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以上学位。通过院内培养、外派学习、人才引进,学院师资得到稳步提升,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余人,硕士和博士导师50余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7人。学院的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行动中,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的工作中心,创新育人模式,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全员全程导师制”,每位学生自进校起到毕业分配给一位教师指导,全院的每一位老师担任了5-6位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大一到大四进行全程指导,全院教师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该项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学院毕业生的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院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由2015届的24.1%上升至2020届的47.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20届达66.22%。2019和2020届共有四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硕士或硕博连读研究生。瓦赫宁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知名大学,世界500强、国企央企,以及相关事业单位都遍布了学院学生的身影。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继续传承并发扬川农大精神,讲好川农人的精彩故事。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