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有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值得纪念,总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着精神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勇前行。
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事件。20年来,“川农大精神”不断激励学校开拓奋进、勇创一流,砥砺无数川农大师生修炼品性、干事创业。在新时代,追溯学校发展历史,感悟学校奋斗历程,传承“川农大精神”,不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川农大精神的由来
“川农大精神”是四川农业大学在近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凝练而形成的、为全校师生所普遍认可、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川农大精神”的命名和科学内涵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关注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
2000年2月21日、4月7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四川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记者站记者等一行联合组成调研组先后两次来校调研,并就学校大学精神的总结重点听取部分专家的意见。5月23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朝富在学校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会议上讲话时,明确要求,要统一宣传口径,按照“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提法,把“川农大精神”喊响,使之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这一时间节点被认为是“川农大精神”正式命名、形成的重要标志。
“川农大精神”的总结、宣传,不仅是川农大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当时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2000年5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川农大精神具有典型的先进性,宣传川农大精神对深化高校改革,加强高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精神感人、值得宣传”;7月5日,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川组通〔2000〕19号),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2002年2月4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再次发出《关于认真开展宣传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在全省掀起学习热潮。
“川农大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1年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取得的成绩和“川农大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2002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冒雨专程来校视察,对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7年10月16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再次批示:“川农大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
“川农大精神”从校园走向了社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引领者。2000年6月29日,“川农大精神”首场报告会在雅安剧场举行;7月6日起,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川农大精神”三场报告会先后在成都举行。“川农大精神”报告团以生动感人的事例,讲述了几代川农大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和川农大人迈向新世纪的良好精神风貌。从2000年6月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以及四川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先后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川农大精神”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川农大精神”成为全省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系统学习的典范。
“川农大精神”的形成背景
“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正是学校传承百年优良传统、顺应时代发展、把握历史大势的必然结果。
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传承与凝聚。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办学历史的积淀,大学历史传统成为大学精神深厚的资源。在川农大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英勇奋斗,为民族复兴、国家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学校创办之初,即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许多师生希望以农业报国、以农业救国、以农业强国。1905年春,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派遣29名学生到日本学习,其中7名学生学农,作为筹划中的农业学堂预备师资。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成立。从20世纪初希冀农业救国到21世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海外留学归来,还是扎根中国大地,经历百年的风雨沧桑,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无数爱农学农的川农大师生以身许国,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学校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总结、凝练“川农大精神”奠定了基础。
红色文化基因的融入与沉淀。作为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川农大,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我校师生王右木、康明惠、郑佑之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四川党团组织创立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川农英烈江竹筠、黄宁康、何懋金、胡其恩等大批革命师生。学校红色历史文化不仅是学校的文化底色,也是川农大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积淀了“川农大精神”的核心内涵。
历代川农名师的缔造与履践。大学培养大师,大师成就大学。在学校办学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名校长、名教授、名学者是“川农大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川农大精神”的形成特别体现在1956年雅安独立建校以来,以第一任院长杨开渠、第二任院长杨允奎和首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杨凤为代表的几代川农人身上,他们“作风朴实、治学严谨、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学校历史上具有这样情怀的校长领导、专家学者不可胜数,正是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完整地融化汇聚,不断发扬光大,最终凝练、集聚成“川农大精神”。
辉煌事业精神原动力的升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农大在信息闭塞、环境艰苦的办学环境下,取得了留学高回归率和突出的科技成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时间里,学校赴国外留学的388人(次)各类人员中,有85%学成后如期返校,而同期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归国的回国率不足三成。同时,学校在三大粮食作物的研究上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培养了以周开达院士、荣廷昭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四川省的教育事业、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辉煌事业的原动力追根溯源,正是川农大师生员工对国家有一种“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精神,对事业有一种“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对工作有一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研有一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概括起来就是“川农大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结与凝练。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国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学校各项事业在探索改革创新之路的同时开始对办学历史和传统的整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将优秀的校园传统、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凝练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展示师生在新时期新风貌的精神。1993年学校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评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当时全省高校中仅两所高校获此殊荣。与此同时,学校在两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中本科组综合得分都是名列第一;在2000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参加全国的授位质量评估中,学校凡是参加的学科专业均获得第一名或名列前茅的成绩;在科学研究上,在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中我校科研经费占比多,承担的科研项目档次高,获得奖励的档次也非常高,特别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大奖,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1999年,学校成功跻身于“211工程”建设行列。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积淀,更汇聚、激发了精神的力量。对学校大学精神进行总结、提炼、反思,这是学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社会政治环境的造就。大学精神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政治环境。“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是学校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的结果。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四川加快“跨越式、追赶型”发展,为加快四川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需要人们以昂扬的斗志、振作精神去迎接挑战,需要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人民教师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来支撑,凭着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因此,必须树立精神的标杆,这对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川农大精神”作为时代所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高校中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的范例,被四川省树立为精神的标杆,提出、总结、学习、弘扬“川农大精神”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宣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振奋、鼓舞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人群特别是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师生,以新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以推动四川省教育战线不断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时代造就了“川农大精神”。
精神的崇高不仅在于成功的激励,更在于传承与弘扬的意义。“川农大精神”已成为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来川农大实现了新的跨越与发展。与时俱进,新一代川农大人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赋予“川农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凝聚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国内一流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