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0-09-09 15:46:46作者:作者:尹君 审稿: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川农大精神”形成于川农大的发展进程中,是对学校近百年来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总结和概括。2000年5月,“川农大精神”正式命名,成为“川农大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正是学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适应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辉煌事业的原动力升华而成“川农大精神”

1956年,学校从成都迁到雅安。这里距离成都近150公里,群山环抱,经济落后。在1999年底成都—雅安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雅安市到省城成都,至少要坐上半天的汽车,如遇塞车,则用上一天的时间也不鲜见。学校校舍简陋,生活环境并不优越,加之农业科学研究的特点,科教工作异常艰苦。就在这样信息闭塞、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头20年时间里,学校赴国外留学的388人(次)各类人员中,仍有85%学成后如期返校。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办学环境里,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了以周开达院士、荣廷昭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四川省的教育事业、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可思议的高回归率!令人惊叹的科研成果!在21世纪之初,世纪之交的四川农业大学引起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1988年水稻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90年小麦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此外,学校主持的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和玉米研究重大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在2000年的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就有3项被川农大摘取。更令人惊叹的是,获奖科技成果中,70%以上得到推广转化,当时为社会创下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川农大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流的成绩,摘取如此多国家科技大奖?无论是校舍建设、科研条件,还是居住环境,这里绝非一流,为什么能集聚如此多优秀归国人才?川农大为什么有这么多留学人员情牵母校呢?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持,辉煌事业的原动力追根溯源,川农大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川农大几代人靠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爱国爱校、拼搏奉献,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与辉煌。正如世人评价,这也是川农大人的真实写照:穷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这正是因为川农大的师生员工对国家有一种“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奉献精神,对事业有一种“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对工作有一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研有一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概括起来就是“川农大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总结凝练而成“川农大精神”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大学也进入了发展正轨并不断摸索改革创新之路的新时期。到20世纪末,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对自身精神进行总结、提炼、反思,重新回溯历史,整理自身文化传统,加强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打造、树立文化品牌,将优秀的校园传统、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凝练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展示师生在新时期新风貌的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厚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优良作风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四川省教委领导专程带队来校调研,深为学校广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所感动,提出学校应当好好总结校园文化精神。1992年,反映学校文化建设的验交流文章《抓党风,带校风,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状况的根本好转》被上报国家教委。1993年学校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评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当时全省60多所高校中,仅四川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被中央两部一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这是学校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结果,也是传承学校优秀文化的结果。

校风是大学精神的彰显,治学严谨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传统。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教学上,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90年代省教委组织的两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中,学校在本科组综合得分都是名列第一;在2000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参加全国的授位质量评估中,学校凡是参加的学科专业均获得第一名或名列前茅的成绩。在科学研究上,在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中我校科研经费占比多,承担的科研项目档次高,获得奖励的档次也非常高,特别是学校三大粮食作物,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一等奖或二等奖,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也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学校跻身于“211工程”,成为面向21世纪全国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之一。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当时只有4所进入“211工程”,能进入国家“211工程”也就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积淀,更汇聚、激发了精神的力量。

社会政治环境造就“川农大精神”

大学精神,包含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包容精神、创新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政治环境。“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正是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顺应社会政治环境的反映。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的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指出,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发现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争取达到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二是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在前阶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经济发展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提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在西部的一些地区经济实力得以增强,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大对西部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地区的开发,全面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缩小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使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得以平衡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大体现,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要求和呼唤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群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新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四川省各级机构、各单位、各部门,包括教育部门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我们怎么办”的思考和号召。省委根据四川的实际提出了“跨越式、追赶型”发展战略,力图把四川省建成一个“经济强省”。这也给四川教育提出了任务,也就是要按照“跨越式、追赶型”发展战略思路来思考自己的发展,把“教育强省”作为奋斗的目标。然而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是,四川是穷省办大教育,物质条件薄弱,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在这种一方面条件不足,另一方面需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必须以昂扬的斗志、振作精神去迎接挑战,实现建设目标。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的形势下,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快四川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人民教师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来支撑,凭着一种赤子之心,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因此,必须树立精神的标杆,这对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全省教育战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川农大精神”正是西部大开发所需精神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川农大精神”的提出、总结、学习、弘扬适应了时代的呼唤,“川农大精神”作为在西部大开发中,高校中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的范例被推了出来。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和指示精神,宣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的活动,以推动四川省教育战线不断开拓进取,在西部大开发和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时代造就了“川农大精神”。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