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的命名
“川农大精神”的正式命名与科学表述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关注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使用“川农大精神”这个称谓前,对学校大学精神的总结曾有多种提法,使用过的有“川农人精神”、“川农精神”,并不统一。在2000年前学校正式报告、工作会议记录中更多地使用了“川农人精神”称呼。2000年1月6日至7日,学校隆重召开了校地科技合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总结了学校二十多年来开展校地科技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之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经验;宣传学校在几十年办学历程中铸就的心系“三农”,拼搏奉献,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川农人精神。时任校长文心田代表学校作题为“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之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校地科技合作工作汇报,该报告列举了学校服务“三农”取得的成绩,强调:“造就了以周开达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铸就了川农人精神。”(《四川农业大学简报》,2000年第1期,总第165期)
2000年2月21日至25日,经时任省委副书记席义方同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朝富率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四川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记者站记者一行12人就总结川农人精神来校调研(《四川农业大学简报》,2000年第3期,总第167期)。席义方非常重视对川农人精神的总结和宣传,指示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这项工作,通过对川农人精神的弘扬,促进全省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以更加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其实,对川农人精神的弘扬早在两年前,郑朝富就倡议并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一起着手开展这方面的调查研究。2月25日,郑朝富和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唐朝纪又率领调研组专程到水稻研究所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和全所教职工,并就川农人精神的总结重点听取了部分专家的意见。调查组在广泛听取川农大师生员工、各级干部、学校党政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向省委的汇报材料。
正是在调查组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省委领导最终为“川农大精神”确定了命名。同年4月7日,调查组再次来到学校,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朝富向学校党政领导传达有关省领导对宣传“川农大精神”的指示。校党委及时召开常委会研究郑朝富传达的省领导要求,对如何宣传“川农大精神”作了具体部署。5月6日,“五一”长假结束的第一天,省委组织部通知学校领导到成都去座谈有关“川农大精神”。校党委书记于伟、党委副书记李洪福等立即前往省委组织部。经这次会议确定了“川农大精神”的提法。这个会议还提出了“川农大精神”的宣传方案,并将组织省上十多家报刊记者来学校采访宣传,并确定学校要组织“川农大精神”报告团。
2000年5月23日,郑朝富在川农大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学校近几年不断上新台阶,首批进入了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教学、科研和改革等许多工作进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培养了一大批以周开达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技人才,稳定了教师队伍,校地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川农大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流成绩?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种川农人的精神,这些精神影响和滋养了川农大,是川农大不断前进、取得一流研究成果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就是“川农大精神”。
同年6月22日,省委副书记席义方和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国良、省教育工委委员周光富,在雅安地委书记杨水源、行署专员黄彦蓉、地委副书记傅志康等陪同下专程到校就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进行调研。席义方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学校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丰富经验,学校取得的这些成果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靠的就是一股精神的支持与激励,这种精神就是川农大在几十年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教职工的培育并形成和坚持的“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精神”具有普遍意义,他要求教育界和其他各条战线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四川农业大学简报》,2000年第13期,总第177期。)
“川农大精神”内涵的界定
确定“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人们经过了反复研究、上下讨论和归纳。
当时曾考虑参照著名的“硬骨头六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穷棒子精神”等几个字的形式,用最简洁响亮的语言文字来归纳“川农大精神”,但人们经过反复考虑感到这样难以概括“川农大精神”的整个内涵。2000年2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查组在广泛听取川农大师生员工、各级干部、学校党政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向省委的汇报材料上也是有两种建议的提法。(李洪福:《让“川农大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岁月如歌——川农大百年校庆纪念文集》,四川农业大学百年校庆办公室编,第178页。)
2000年5月6日,学校领导参加成都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有关“川农大精神”座谈。经这次会议确定对“川农大精神”的提法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此后所作的宣传也就统一为这个提法了。5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朝富在川农大在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他指出,川农大的领导、教授、干部和教师对国家有一种“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奉献精神,对事业有一种“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对工作有一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研有一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些精神影响和滋养了川农大,是川农大不断前进、取得一流研究成果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经过反复研究、上下讨论,提炼出并概括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明确要求,要统一宣传口径,按照“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提法,把“川农大精神”喊响,使之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
2000年5月,时任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秦玉琴,省委副书记席义方,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文光,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柳斌杰,副省长徐世群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对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作了重要的批示,指出:“川农大精神具有典型的先进性,宣传川农大精神对深化高校改革,加强高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精神感人、值得宣传”。因此,把“川农大精神”总结好、宣传好、应用好,这不仅是四川农业大学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月22日,省委副书记席义方到校专题调研。席义方指出:“学习、宣传‘川农大精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川农大精神’变成全省高校的行动。”
200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川组通〔2000〕19号),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
《通知》指出,川农大之所以能够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很重要的原因是历代川农大人传承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这就是“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这种精神牢牢扎根于四川农业大学这片土地,为几代川农大人所继承发扬,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激励着川农大人把个人和四川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智慧、辛劳和汗水谱写了朴实而壮丽的篇章。
《通知》还强调,“‘川农大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我省教育战线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新时期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指导意义。它体现了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这正是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精神动力和物质成果的有机结合,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的原则;体现了先进典型和模范集体的有机统一,正是思想政治要力求取得的效果;体现了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的正确途径。”“学习‘川农大精神’,就要学习川农大人胸怀祖国,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甘于清苦,淡泊名利,身体力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奋力拼搏,你追我赶,薪火传承,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根据省《通知》要求,学习“川农大精神”,要作为各地、各校学习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探索新途径,增添新措施,建立新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开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振奋精神,昂扬斗志,苦练内功,锐意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的“四有”新人;紧紧结合西部大开发,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四川新跨越立新功、创新业。
2002年2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再次发出《关于认真开展宣传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通知》指出:“四川农业大学是我省高教战线的一个先进典型,不断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不仅对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而且对促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川农大精神”的广泛认同
“川农大精神”的总结、宣传,不仅是川农大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当时四川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四川贯彻实施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加快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1年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学校视察。其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对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取得的成绩和“川农大精神”给予高度评价。2002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007期《85%的回归率是怎样产生的?——四川农业大学吸引留学人员的启示》作出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时任中组部副部长赵洪祝批示:“滞留不归是普遍现象,似川农大这样难能可贵。有关部门做些调研,总结宣传川农大的做法。”
2002年1月14日,时任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建华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朝福,在雅安市委、以及省教育工委有关领导等的陪同下,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李建华在听取学校负责人关于班子建设、党建工作、人才培养以及“川农大精神”形成过程的情况汇报后,通报了最近国务院、省委有关领导对学习“川农大精神”的批示。他说,省委决定由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等部门具体实施宣传方案。李建华指出,新老知识分子致力于民族复兴、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他们痴心不改、热爱事业的追求精神是“川农大精神”的精髓。川农大40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知名教学科研人才,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党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子,在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创造性地进行了大胆尝试,吸引了大批留学国外的赤子回归祖国,成为全国农业科研人才的摇篮,为全国高校提供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宝贵经验。李建华强调,要弘扬“川农大精神”,进一步总结好“川农大精神”,把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宣传出去,推向全国,推动我省乃至全国人才战略的实施。争取在全川乃至全国开花结果。李建华还看望了名誉校长、全国著名动物营养专家杨凤教授,到学生宿舍看望了部分学生。
2002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冒雨专程来校视察。江泽民参观考察了校史与成就展览馆、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工程实验室,接见了学校领导和专家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江泽民对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充分肯定了学校结合新的形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效。这是他继1991年视察学校小麦所后的又一次视察。
2007年10月16日,温家宝总理对学校弘扬“川农大精神”建设取得的成绩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作出的贡献再次批示:“川农大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
2008年“5·12”地震后,学校发扬“川农大精神”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中。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克强来到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市,专门察看了都江堰市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我校都江堰分校,详细询问了分校师生和安置点受灾群众的状况。“川农大精神”在新的特殊时刻融入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
“川农大精神”从校园走向了社会。2000年6月29日,“川农大精神”首场报告会在雅安剧场举行。报告深深吸引住了雅安干部群众。7月6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川农大精神”报告会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举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省教育厅以及在蓉高校干部、教师、学生共1200余人参加报告会。7月24日下午,“川农大精神”第三场报告会在成都会展中心举行,1000多名省级机关干部、职工代表聆听了报告。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洪福教授、玉米育种专家荣廷昭教授、家禽育种专家曾凡同教授、林学园艺学院归国博士王永清教授、动物科技学院草学专业1997级硕士研究生胥晓刚和农学院黎明艳同学组成的“川农大精神”报告团以生动感人的事例,讲述了几代川农大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和川农大人迈向新世纪的良好精神风貌。四川农业大学为社会所熟知,“川农大精神”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从2000年6月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以及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先后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川农大精神”得到社会高度认可。2000年6月13日省教育工会组织各高校工会负责人到川农大学习“川农大精神”;6月15日,成都中医药大学组织该校16位干部前来学校学习;与此同时,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地的学校干部、教师也纷纷畅谈学习“川农大精神”的体会、感想。“川农大精神”成为全省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系统学习的典范,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