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5日19:50关注我们从52条航迹云中看到了什么?
呼吸衰竭、心肌损伤、肾脏损伤、需要接受有创辅助通气甚至丧失生命……人类对新冠病毒(即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的恐惧,即是对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恐惧。
那些遭受新冠病毒侵袭,因临床症状、体征过于恶劣而被划分为危重病例的同胞们,在重症监护室(ICU)经历了些什么?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联手金银潭医院,递交了一份沉重但必须直面的答卷。
图1:中国武汉地区危重患者SARS-CoV-2肺炎的临床过程和预后
这项于2月21日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图1)的研究,回顾性地搜集了武汉本地52例于2019年12月下旬~2020年1月26日收入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分析他们的重要临床体征与检查项目,并与658例非ICU患者进行对比,目的是对重症病例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在确诊、可疑病例中识别出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并给予更为及时的救治。
首先明确一下该研究中对于新冠肺炎危重型的定义:需要机械通气或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60%的ICU收入患者。
1
哪些人容易成为危重的目标?
从下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52例患者平均年龄约60岁,其中男性占六成以上(35例),33%的患者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19%有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史。值得注意的是,40%患者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未到半数,另外六成病例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健康人,因此无慢性疾病的人群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表1: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特征
2
危重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危重患者中,超半数以上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表2),说明上述症状是早期锁定危重病例的重要依据。但仅有的1例未发热病例也告诫我们不能忽视体温正常人群中潜在的危重者,应保持敏锐,抓住其他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为生命争分夺秒。危重病例相对少见的症状则包括肌肉痛、烦躁、流涕、关节痛、胸痛、头痛及呕吐。
表2: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及治疗
危重病例又有哪些合并症呢?经统计,半数以上(67%)危重患者出现严重威胁生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突然发生、顽固且迅速进展的低氧血症,病死率高。其他合并症则有高血糖(35%)、急性肾损伤(29%)、肝损伤(29%)、心脏损伤(23%)等。
3
为抢夺生命,我们做了什么?
由于尚未研制出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目前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病情进展迅速、一般情况较差,63.5%的危重患者需经高流量鼻导管吸氧,71%的患者需要接受辅助机械通气,其中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者约各占半数。根据各自病情,危重患者还接受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肾脏替代治疗,应用血管收缩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疗。其中高达94%的患者应用抗生素;44%的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更昔洛韦和洛匹那韦;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使用率均超过50%。
然而,尽管接受了上述积极的治疗,仍有65.1%(32例)的危重患者于28天内死亡(图2)。从收入ICU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期为7天。
图2: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生存期
4
存活者与死亡者的差异?
那么,同为重症患者,存活者和死亡者之间的哪些因素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哪些体征和参数,是病情更为严重的信号,提醒我们应该早期采取更为积极的诊疗手段并判断个体的预后情况?
表3:危重新冠肺炎存活者和死亡者重症监护措施和生命体征的差异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觅得蛛丝马迹:与存活者相比,死亡者年龄更大、患慢性基础疾病比例更高、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更典型、发生ARDS比例更高、多脏器功能损害比例更高、采用机械通气比例更高、开始出现症状到收入ICU的时间更长(11天v.s.9天)、收缩压更高、血肌酐更高、乳酸浓度更高、氧合指数(PaO2/FiO2)更低、淋巴细胞计数更低。
上述差异往往预示着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预后不良。其中部分参数是疾病发生初期的症状,部分参数则是病情变化、进展后的结果。
5
写在后面:我们得到了什么?
结合此项研究结果,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防止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甚至成为重症患者呢?首先,值此疫情期间,应严格遵循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要求,尽量避免外出、不参与聚会、不前往人多的地方、需隔离者做好居家隔离;其次,老年患者(≥65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规范治疗原有疾病的同时,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防护措施(如戒烟酒、做好保暖工作、有配药需求者由家人代之、注意个人和周围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几率;最后,在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警惕,及时前往定点医院治疗,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好消息是,到数据追溯为止,尚存活的20名重症患者中有8名已经出院。其余的12名患者,3例仍处于有创通气状态,其中1例应用ECMO中,1例采用无创通气,2例采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6例采用一般鼻导管吸氧。
界妹儿感慨,前方有医务人员在扑火,后方有科研人员在铸造灯塔。期盼一篇篇临床报告给奋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以更有力的指引、更敏锐的嗅觉,期盼一组组逐连降低的病例数字给全国人民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必胜的决心。期盼扑息疫火的那天早点、再早一点到来。
截止到数据追溯的28天内,12位曾处于危险中的同胞,你们还好吗?武汉、湖北、全国,尚未转危为安的同胞们,你们还好吗?
挂念,衷心。
参考文献:
Xiaobo Yang,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ARS-CoV-2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single-centered,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本文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何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