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共和国迎来七十六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国家繁荣富强带来的自豪,更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家国同构”理念,筑牢爱国根基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庭与国家在组织原理、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儒家经典《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式理想,清晰勾勒出个人、家庭与国家三者命运与共的伦理链条。这种观念将个人前途、家庭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得对家庭的职责与对国家的道义融为一体。
国家繁荣昌盛,为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家庭的和谐美满,则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石。国庆佳节,既是国之庆典,也是家之团圆。遍布城乡的国旗、阖家团圆的喜庆、“带着国旗去旅行”的新风尚,这背后正是家国“一体同构”文化观念的无意识流露。深刻理解这种观念,继承这一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筑牢爱国主义的根基。
弘扬“自强不息”精神,砥砺奋斗品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这句名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品格。每到国庆节,我们总要一次次回顾来路,庆祝从苦难中淬炼而成的辉煌,总结在奋斗中凝结的宝贵经验。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华儿女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在时代变革中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从“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到载人航天的千年圆梦,从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到脱贫攻坚战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七十六年来,中国人在自力更生道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就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无论是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追求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教师群体兢兢业业传道受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抑或是任何一位普通劳动者坚守平凡岗位辛勤耕耘……都是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强不息的时代内涵。这种精神,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进步、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践行“天下为公”理想,担当时代使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社会大同、天下共享的美好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始终是被推崇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与今日我们所倡导的“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
在庆祝共和国生日的庄严时刻,我们应更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正是无数人践行“公而忘私”的结果;而举国同庆所展现的人心所向和国家力量,也激励着我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共享祖国荣光的同时,更要为这份荣光添砖加瓦。
从抗战时期科技救国的前辈学者,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庆节不仅是一次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温习。让我们在庆祝共和国生日的喜庆氛围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