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5-03-31 10:29:45作者:杨雯 审稿:蒋远胜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清明节古时也称三月节,公历在4月5日前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和节气,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006年,它获批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它又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标志着全世界对清明节本身的肯定,更标志着对中国悠久农耕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认可。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汲古惠今,将为我们今天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

“天人合一”的智慧塑造和谐共生农业文明

清明节气,源于古人观天察地、追求天人合一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其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华夏大地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往往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日常生活中有“明前茶”提醒茶农注意采茶时机,农谚中也不乏“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之一,清明指导着春耕春种,典型体现着“因时而动”的朴素生存经验。古人顺应自然规律,在节气更迭中实现人与万物的并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恰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今天,我们倡导绿色发展,推广生态祭祀,以鲜花代纸钱、网络寄哀思,既延续了清明“清洁明净”的本义,更进一步赋予了它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使命。

饮水思源”的心态构建友善和睦的社会文明

清明节和除夕、重阳、中元节一起被视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清明祭祖,是中国人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凝聚着家族情感与民族认同。秦汉时期,清明墓祭已成礼俗;唐代以降,寒食与清明两节合一,代代相传。而今的清明节,各地民众走进烈士陵园,以鲜花与誓言致敬英魂;海外游子遥望故土,以云端祭扫寄托乡愁。从寒食禁火到扫墓踏青,从缅怀先祖到追思先烈,清明时节人们总怀着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心情怀念故去的前辈先人,以示不忘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祭祀也可以追根溯源,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教育后人。《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方面,这种对先人的敬重与追忆,不仅强化了血缘纽带和家族认同,也为优良家风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饮水思源”这种浸润血脉的感恩情怀、对他人付出油然而生的尊重和诚敬态度,也成为一种维系人与人之间友善、社会整体和睦的底层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当个体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善意,便为今天构建友善文明的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清明节作为这种心态和观念的载体,从家庭与社会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它所携带的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恰是今天培育文明向善力的关键密码之一。

“开放包容”的胸襟推动承前启后的文化创新

清明节礼俗的嬗变,恰似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从先秦时代的寒食禁火,到唐代不仅是肃穆的祭扫日也成了充满生机的踏青节,再到宋代增添纸鸢之戏,再后来江南蚕乡还加入了以蚕花会、祭祀蚕神祈愿丰年。可以看到,清明礼俗随着历史的步伐而不断层累叠加,正源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开放与包容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以中华文化基因库为根基的创造性生长。今天,清明文化更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现代品格:各地组织的清明诗会让古典诗词与眼前生活共鸣,青少年们在红色研学中触摸历史温度,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用电子香烛在数字世界寄托情感,就连寓意团圆的青团也走下供桌化身中国美食代表走出国门……这种包容性与创新性,让清明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从列入人类非遗到全球传播,清明节正逐渐以开放姿态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也为世界文明互鉴提供着中国智慧。这些不断创新的实践证明:文化传承需要立足时代坐标,在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重获生命力。这种动态传承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清明节,是自然的节令,也是文化和智慧的凝结。它启迪我们当在追忆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开拓新局。每一次过清明节,我们也都期待着经由我们的努力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为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写下生动注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经济学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农经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
    经济学院西部乡
  • 经济学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农经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
    经济学院西部乡
  • 省委书记王晓晖调研炉霍县青稞产业 我校冯宗云教授育种成果获肯定
    省委书记王晓晖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