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时代,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落实好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进会的部署安排,把握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规律,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和地域性下功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政治性。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塑造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当前全党全国正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宣传宣讲三中全会精神,既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特色主题,又要选择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问题开展研究阐释,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二是把握思想性。“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和功能就在于思想生产,应该具有追问时代问题、把握深层意蕴、揭示对象实质、探索演进规律的思维能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在思想性,让中国话语“有内涵”。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基本问题、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代表的学科基础教材建设,为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现实解释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川农智慧。
三是夯实科学性。科技的加速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也推动哲学社科研究方法的演进。面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巨大复杂性,当今时代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更深入、多向度的对话与交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发现新的哲学社科问题,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从而不断夯实和提升其科学性。在具体工作中,要摒弃对国外理论和方法简单的“拿来主义”,遵循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论,对研究所使用的理论、数据和方法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证,特别是对于西方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场景中的有效性保持批判性的审慎态度,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化的理论和方法。
四是体现继承性。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生成的,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面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秉持厚重学术积淀和民族传统、充分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充分吸纳一切能为我所用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方法,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要传承好一代代川农人优良的研究传统,深入挖掘好“川农大精神”这一精神资源,在继承中发展总结当代中国伟大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川农标识的哲学社会科学。
五是突出创新性。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将基本原理、理论实践和时代发展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话语表达创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注重从当代中国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学术滋养、推动学术创新。要在农林经济管理等学校传统优势领域,同国内相关高校、院所、协会一起,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世界更好的读懂中国、理解中国。
六是彰显地域性。四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三星堆文化、古蜀道文化、三苏文化、巴蜀农耕文化熠熠生辉。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突出地域特点;既要与中央对四川的要求相适应,与新时代的任务要求相一致,又要充分发挥川农大的研究底蕴和特长。要坚持念好“农”字经,打好“农”字牌,通过加强兄弟高校协同攻关,力争产生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四川品牌、川农大品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哲学社会科学站在了通向世界和未来的关键路口。全体哲社工作者要明确使命、把握规律、发扬传统,发挥优势,以研究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抓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高质量发展,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