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2020-09-03 20:58:14作者:陈从楷 审稿:江英飒 来源:风景园林学院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缺什么不能缺精神。上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下至一个单位、一个个体,精神的价值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不断传承和弘扬川农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蕴育形成、总结凝练的“川农大精神”,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川农大精神”的显著特征

川农大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精神”具有显著特征:突出的川农大风格,鲜明的川农大特色,典型的川农大气质,深刻的川农大烙印。

爱国敬业具有突出的川农大风格,是伟大的梦想精神。川农大成立伊始,就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怀揣兴农报国的梦想,始终以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执着精神砥砺前行。从“九一八”事变愤而离日回国的杨开渠,到为了人民解放而英勇就义的江竹筠、王右木等英烈,从响应周总理号召留美回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杨凤、邱祥聘,到改革开放后高达85%的留学归国率奇迹,一代代川农大人怀揣兴农报国的梦想,形成爱国敬业这个突出的川农大风格,在不同时期激励着川农人不断前行。

艰苦奋斗具有鲜明的川农大特色,是伟大的奋斗精神。“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走近川农大,就能深切地感到一种特色,学校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完全是靠奋斗出来的:一项项成果是从田地里踩出来的,是从畜禽舍里蹲出来的,是从山林里钻出来的……川农人正是凭借非凡的奋斗精神,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并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正是依靠这种伟大奋斗精神,净化了灵魂、磨砺了意志、坚定了信念,在实干中书写出川农大的壮丽画卷。

团结拼搏具有典型的川农大气质,是伟大的团结精神。 长期以来,川农大曾像偏僻山野的“归隐居士”,险些被世人遗忘,文革中甚至一度面临被解散。但是在川农大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师生团结奋进,领导班子通力协作,全校上下愈是艰难越团结,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往往是几代人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共同研究的结晶。老一辈专家甘为人梯,新一代中青年教师虚心求教、开拓进取。正是这种团结精神,使“川农大精神”不断得到传承和延伸;正是这种团结精神,使得川农人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这种团结精神,川农人报团取暖、互帮互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求实创新具有深刻的川农大烙印,是伟大的创造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活力之源。川农大人正是善于不断创新创造,才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这种创造精神,川农人攻坚克难、奋进不休:毕业生深受好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获奖级别之高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极为罕见,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近年来,川农大更是各类才俊不断涌现、各类成果不断取得,长江学者吴德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李明洲教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卢艳丽教授、国家杰青李仕贵教授……陈学伟教授团队不断攻克《Cell》《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陈代文、周小秋教授团队连续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川农人用创新立新功、创新业,不断续写辉煌。

“川农大精神”的形成基础

精神源于物质,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川农大精神并不是凭空形成的,与川农大114年的风雨历程离息息相关,源于数代川农人薪火传承和实践的升华。

114年的历史传承铸就了“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的114年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兴农史、爱国史。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川农大都从未放弃过爱国立场。江竹筠烈士“傲霜腊梅绽红岩”,为了人民解放而英勇就义;王右木同志立志“解决川省人民压迫”,在巴蜀大地上播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种;胡其恩烈士“一颗红心终向党”,忠于人民的红心至死不变……以红色基因为代表的历史传承铸就了“川农大精神”,深深熔铸于万千川农人的血脉之中,为新时代川农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照亮了川农人“兴中华之农事”的奋斗道路。

114年的办学实践历练了“川农大精神”。一代代川农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需要密切联系,在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历练了“川农大精神”。114年办学实践历练了体现川农人特有精神气质和风貌的“川农大精神”。这种精神蕴含于川农大的人才培养中,物化于川农大的科学研究中,体现于川农大的社会服务中,凝结在川农大文化传承创新的初心使命中。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台;钻山沟、进林海、蹲圈舍,翻土犁田、浇水挑粪、风餐露宿……虽处西南一隅,但仍却心怀天下。川农人在办学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历练了“川农大精神”。

114年的长期积淀孕育了“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百余年的长期积淀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照亮了新时代川农人兴中华之农事的奋斗道路。尤其是1956年从成都迁至雅安独立办学后,一大批学成归国的老教授、老专家不顾雅安地方偏僻、条件简陋开展科学研究;在文革中即使无数专家教授被错误划为“右派”,依然坚守理想不忘科研报国的初心和兴农报国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青年专家不顾家庭困难,寒来暑往,默默奉献。他们把面向“三农”、服务西部、辐射全国,蹚出了一条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路子,用奋进的姿态,在长期积淀中孕育了“川农大精神”。

“川农大精神”的时代价值

迈入新时代,“川农大精神”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与“过时论”相反,在新的时期,面临新一轮的发展竞争,继续弘扬和发扬“川农大精神”非常有必有,是继续推动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强大动力。

“川农大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学校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将面临很大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川农大精神”作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历史启发性和时代映射性。在国贫民弱的旧时代尚能“兴农报国”、在偏安雅安一隅时仍然跻身“211”,那么,在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快车道和一校三区的新的办学格局下,以“川农大精神”为引领,继续心怀梦想、不断奋斗,继续团结拼搏、创新创造,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

“川农大精神”是引领性与内生性的统一,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方面,“川农大精神”外化于人,通过全体川农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传承“川农大精神”,让“川农大精神”更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川农大精神”内化于心,全体川农人才能更加自觉弘扬“川农大精神”。在外化于人和内化于心的过程中,让“兴农报国”的梦想精神得以呈现,让抱团取暖的团结精神得以弘扬,让不断拼搏的奋斗精神得以彰显,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得以流淌,就一定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川农大精神”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川农大精神”是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办学一路走来的理论性概括,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新时期学校规模更大了、面临的环境更多样了、师生受到的诱惑更多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复杂了,“川农大精神”能够为新时期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人心齐,泰山移。学校推动新一轮发展要克服重重困难、应对各种风险、直面多样挑战,继承和弘扬“川农大精神”,就能走出一条新时期更有川农大特色的办学之路。

“川农大精神”是时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为学校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川农大精神”肇始于国贫民弱的1906,滥觞于雅安一隅的艰苦办学,具有实然的时空性。然而,精神的力量是持久的,又可以穿越时空指导当下的现实,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爱国敬业”的梦想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价值引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价值弹力;弘扬“团结拼搏”的团结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团队合力;弘扬“求实创新”的创新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创造活力。迈入新时代,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时代的川农人只要牢记“兴农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在“川农大精神”的指引推动下,一定能在迈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中走得更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