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不忘初心济天下 家国情怀著文章

2019-06-21 10:18:16作者:杨雯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新中国70年来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回顾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拥有113年办学历史的川农大,70年来与新中国一道风雨兼程,砥砺前行,高奏出一曲曲奋进之歌,创造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辉煌业绩,为新中国西部高教事业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网推出“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特别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回顾川农大70年峥嵘岁月与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共同朝着“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澎湃前行。
———————————————————————————————————————

从成立之初的铮铮誓言“兴中华之农事”开始,社会服务对于川农大人来说,就是一份“初心”,承载着一代代川农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担当。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川农人从未停下社会服务的脚步,用心、用智也用对脚下土地的一片深情书写着兴农报国的大文章。

用情 多年坚持书写情怀与担当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还是四川省立农学院时,就已经有了农业推广处这样的机构,那时就已有师生在开展社会服务。”4月26日,党委书记庄天慧自豪地向来自兄弟院校的客人介绍道。

确实,川农大的社会服务不仅开展得早,持续时间也长。新中国成立,我校师生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无论哪一个时期,无论怎样的境遇,川农人身上洋溢着的兴农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强烈。

50年代,川农人以极大热情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杨允奎、杨开渠和黎中明三位教授积极参与筹备成立川西区科普协会。学校举办农业科普展览推介全校的科研成果;响应西南地区主要发展甜橙的方针,举办柑枯科普展览……还长期鼓励师生与业务机关、生产单位取得联系和合作,广泛参与社会调查、推广示范、植物病虫害防治、兽疫防治等。

60年代,国民经济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疾风知劲草,学校虽自身处境困难仍尽力支援地方。除抽调人力技术支援外,还在1961年和1962年为附近人民公社提供各类作物种籽500多公斤,蔬菜种籽100多公斤,洋芋、薯类种块3000多公斤,各种菜苗近十万株,红苕藤2.5万公斤以及猪100多头,品种鸡1000多只,协助地方生产。

70年代文革期间,学校一度被明文撤销,逆境中川农人爱国爱校、兴农报国的信念没有动摇。在无法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校仍派教师到校外开展技术支援;仍与地方农、牧业单位联系,举办各种短训班,为地方培养农技人员;1975年开始,还招收一年制或两年制的“社来社去”学生,与绵阳、西昌地方农校合办“社来社去”试点班,向生产一线人员输送科学技术。

80年代改革开放吹来了春风,也为社会服务带来了新动力。1983年,学校首个校地合作协议——与大邑县的校县共建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协议签订。学校先后派出师生2400多人次,推广技术、培训干部农民,参加科技承包,建设各类生产基地开发系列产品……10年后,大邑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梅基地和省内知名的“三木”药材基地、金蜜李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优质粮油高产示范等基地。1984年,为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学校重新成立科技推广科。这一时期,水稻、小麦等育种与推广紧密结合,为主要粮食作物贡献近数十亿公斤增产量;推广的一批高效兽药、疫苗及防治技术,累计经济效益上亿元;杂交玉米新品种、马尾松抚育间伐技术、鸡鸭优良品种的选育等成果的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均达千万元以上;“四川猪的饲料标准”在省内14个县(市)的200个饲料工厂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振兴企业方面的成绩,1986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支援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90年代,硕果累累的科研极大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有了长足进步,获奖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这一时期,学校在校地、校企合作,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办学过程中探索出合作与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优良品种、饲料配方和农畜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等。仅“九五”期间,学校推广科技成果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超过200亿元,为我国南方,特别是西部和四川农业、农村经济上台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统计,从80年代到新世纪初,川农大师生深入一线,为地方培训各类人员近30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40余万册(份),编写科普教材数十种,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亿多亩、优良畜禽新品种近3亿头(只)、林果新品种9千多万株,共创社会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服务“三农”之路。

用心 战略眼光推动能力水平提升

进入新世纪,在数十年自发服务基础上,学校以战略高度,长远目光,逐步构建起全员参与的社会服务大格局。从零星的点对点服务到建立统筹服务平台,再到对平台提档升级,川农大在不到20年里,成功实现了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三级跳”。

第一次飞跃是在新世纪之初,学校尝试拓展社会服务的渠道,创新其形式。这一次,通过开通和建设“四川农业科技110”,采取集电视、电话、电脑和短信平台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立体传播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24小时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将社会服务向着信息化方向拓展。

2010年,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基地两体系”建设目标,“努力形成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成为强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社会服务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在全校师生中成为共识。

学校一方面从制度设计着手,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一方面通过平台搭建,整合全校资源。

学校坚持“向政策创新要动力,向制度创新要活力”,每一次职称、职级、职务晋升相关人事制度的调整,无不体现社会服务工作的权重;出台分配奖励制度,明确成果所有者在转化效益中的占比,都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主动参与科技推广、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2012年,我校成为全国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高校之一。它集合了校内原有的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校地合作办公室、教学实习农场、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办公室等多支力量,对全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策划、归口联络、日常协调、督查与考核。作为一所农业高校,川农大充分发挥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资源共享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在农发院统筹下,我校社会服务模式由过去的点对点向平台辐射式转变,由松散型、单一型的“游击战”,转换成现在的“集团军作战”和“阵地战”,成功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第二次飞跃,为全面持久开展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科技专家,园艺学院副院长汪志辉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搞科技服务推广,解决的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现在着眼点更高,产业布局要通盘考虑。”

第三次飞跃实现在5年后。2017年,由我校牵头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它围绕“新平台+新技术+新模式”的建设思路,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共享理念,既实现自身发展,又对相关产业及所在产业功能区和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

以产研院的建立为契机,川农人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将发挥更大作用。成立不到两年,在产研院推动下,“环川农大成果转化区”正在形成;在全国农业高校首创的牛人、牛技术、牛产品的良性循环模式正使“川农牛”品牌效应逐渐被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更准确;校地融合度进一步深化……截至5月底,产研院已经有了较突出的建设运行成效:环川农大成果转化区已孵化23个研发平台,38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人员达200余人;“川农牛e购”有30余位专家参与该平台产品代言,近半年来,在全省,重点是成都市和深度贫困地区,已经遴选100余种尖点农产品集聚上线,实现成交近200万元;“农科e站”已实现学校可推广、可应用、可转化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品种等成果全部上线,线下洽谈合作项目10个,实施科技产业扶贫项目3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个;“蓉e检”平台被纳入了2019年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已在我校200余个实验室推广使用,具备1000余项检测能力;还有5个标志性重点合作项目正在落地中。

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陈文胜教授调研后予以充分肯定:“都市现代农业产研院是中国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最具前沿性的平台,让我耳目一新”。

用智 集团作战谋取两大战域胜利

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川农人依靠集团军作战优势,在灾后重建、扶贫攻坚两大战域都取得了出色战绩。

2008年5·12地震后,我校师生捐款捐物之外,组成志愿者团队深入重灾区进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我校专家努力下,极重灾区安县震后第三年已成为“四川养鸡第一县”;我校积极协同都江堰完成了多项规划,尤其是“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规划”成果得到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上海市援建都江堰指挥部的高度评价,此外通过校市合作,助力当地优质粮油、优质猕猴桃、绿色蔬菜食用菌、乡村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丰富的服务模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为灾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无不体现出“集团军作战”的优势。

由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绩突出,2013年4·20地震后,科技厅点名由我校牵头芦山灾后重建科技项目。这一次,川农师生不仅投身疫病防控、灾后产业重建、园村规划等工作,学校还与雅安联合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试点工作。校地双方制定《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搭建“市级服务总站—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程度和各县实际情况,学校与雅安市及相关区县合作共建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和发展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和畜禽五大产业。两年之后,石棉黄果柑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并远销俄罗斯,成为当地的“摇钱树”;汉源甜樱桃走上了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之路,甚至把生意做到了中南海;名山建起了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宝兴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值超过8000万元……这一模式正是被科技部万钢部长肯定的“雅安模式”。

现在,“雅安模式”正在创新中被推广。到2018年,川农大农发院不仅有了川内的攀西、彭州、川南、遂宁、内江5个分院,还有了远在山东的德州分院,更有西部的青藏分院正在建设。

2015年开始的脱贫攻坚战,学校将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学校完善机制,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2015-2020学校科技扶贫工作方案》,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经费,每年拿出200万强力推进;召开扶贫专题工作会、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制定扶贫地区档案、启动科技扶贫行动、为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分别开出有针对性的精准“脱贫方”、开展扶贫捐款活动等一系列“组合拳”,全校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迅速形成齐心协力、全员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通过“精准扶规、精准扶智、精准扶产、精准扶技”四大精准扶贫措施,原创性技术和科研成果无缝、有效地对接到生产企业和生产第一线,有力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这在我校对口帮扶的雷波县和广安市前锋区特别显著。

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深度贫困县雷波,成为川农人的一方热土。学校以科技助推雷波农业产业发展为重心,举全校之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对口帮扶,致力雷波永续脱贫。先后为雷波制定《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发展和扶贫规划。如《特色产种植业规划》的编制就由我校副校长杨文钰任组长,农发院副院长、中药材专家田孟良任副组长,其中汇集了水果产业专家汪志辉教授、茶叶产业专家唐茜教授,蔬菜产业专家郑阳霞副教授、核桃产业专家肖千文教授、花椒产业专家叶萌教授、农产品加工专家秦文教授、经济管理专家曹正勇教授等精英。未来,凝聚川农人智慧的雷波乡村振兴规划蓝图将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变为现实。

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广安市前锋区。搞规划、做培训、建基地、引品种、推技术……川农人的努力帮助这里实现了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村容村貌的改观立竿见影;包括20万头生猪养殖场、饲料厂、有机肥料厂在内的种养循环产业园已经初步建成。2017年,前锋区成为四川首批“摘帽”的5个贫困县之一。未来,在川农专家团队努力下,前锋区《乡村振兴全域规划》、《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也将完成;粮油为主导之外,青花椒、红柚、茶叶、中药材、花卉等将成为这里的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学校先后组织专家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0余个,建立专家大院近20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余个,集成并示范配套种、养殖技术50余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次),开展技术指导近500次,培训各类农业从业者2万余人次。全校“四技服务”(即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到校总经费2012年达到5400余万元,此后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这一经费数额已经破亿。

扎实的扶贫工作获得了社会高度认可。2015年,我校农发院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服务型党组织”,2016年获“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我校的扶贫模式作为典型案例收录进省委组织部主编的《“绣花”功夫四川脱贫攻坚案例选》;2018年学校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被写入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我校近30人次专家教授获“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民建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十大扶贫好人”等荣誉称号,多支实践团队获团中央表彰。2019年,我校实施的“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入选“教育部2018年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身在西南隅,奋力“兴中华”。近两年,川农人为自己“兴中华之农事”的理想又添上了更多新砖瓦。

2018年,陈代文教授主持研究的“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成果被农业农村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将作为2020年以后我国养殖端减少抗生素、限制抗生素的主推技术广泛推广,让更多中国人吃上放心肉。

2019年,杨文钰教授主持研究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被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技术,其推广应用使四川由非主产区跃升为我国大豆四大主产区之一,它将提高国内大豆自给率和国际竞争力,助力中国大豆进口不再受制于人。

对川农人来说,“造福社会”不仅仅是一句落在纸上的校训,“兴中华之农事”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头的誓言,这是心中永远燃烧的理想之火,心之所至,言必行之,行必践之!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