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扬帆竞航 师资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2019-06-06 15:45:26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我校师资队伍建设70年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拥有113年办学历史的川农大,70年来与新中国一道风雨兼程,砥砺前行,高奏出一曲曲奋进之歌,创造出令人啧啧称奇的辉煌业绩,为新中国西部高教事业增添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网推出“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特别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回顾川农大70年峥嵘岁月与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共同朝着“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澎湃前行。
———————————————————————————————————————

近日,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场)事业编制教师招聘面试会举行,吸引海内外著名高校的342位博士竞先申报。63位拟录人选中,毕业于海外、“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中科院、农科院的占95.24%,具有海外经历的占50.79%,非本校毕业的有47人,占74.60%。

全校师资队伍从70年前的80人增长为当前3678人,新中国走过的辉煌70年,也是川农人辛勤耕耘、扬帆竞航、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70年。一代代川农人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以“稳、引、培”的思路,成功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筚路蓝缕 百折不挠

川大农学院曾经是川大最强的学院,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翰于1943年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后,在报告中把农学称为川大最强的学科。全省知名教授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陈朝玉、杨允奎、杨志农等人都曾经在学院工作过。

川大回到人民手中后不久,学院便制定教员聘任规划,实行教员联聘制和终身聘任制,全院共有8个系,教师80人左右(不包括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师)。

随着1952年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的召开,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工作。学院由8个系(包括林业中技班)调整为3个系的4个专业,即农学系设农业专业,林业系设林业专业,畜牧兽医系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农业经济4个系的教师30人被调整到其他院校,一同过去的还有200余位学生,而来自其他院校的19名教师先后被调进、59位学生被调整进川大农学院。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院系调整中,师生队伍的发展受到了重创,导致后来相关专业的队伍建设从“0”再度启步。。

1956年学院迁往雅安独立建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那时,地处川西的雅安小城,在一些人眼里是一处穷乡僻壤,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在那里白手起家的教师们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科研大奖。

《中国教育报》曾在《这是种什么样的精神》一文中报道:“以川农大的条件,川农大的突出成绩是从田地里踩出来的,从畜禽舍里蹲出来的,从山林里钻出来的,全是拼出来的。”人生地不熟,交通极其不便,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严重匮乏,教师们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荒凉的濆江一岸开始了白手起家、安居乐教的日子。

几年间,学校师资规模就得到了明显增长,全校教职工515人,学生逾千人。

学院仍然设置农学、牧医、林学三个系,杨志农教授为农学系主任,陈之长教授为牧医系主任,余耀彤教授为林学系主任。教研组是组织教学和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形式。学校在进一步学习苏联和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后,原有教学小组全部改为教研组。

然而,一场反右运动让广大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打击。由于几位老师根据迁雅办学遇到的众多困难及偏离政治文化中心对学校今后发展会带来诸多不利的情况,曾经作了反对学校迁雅办学的发言,结果导致一批师生被戴上“右派分子”、“反动分子”的帽子,先后有300多名师生受此影响。反右运动给学校和师生以沉重打击。

1961年中央批示试行“高教六十条”,组织师生员工进行学习,揭露工作上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学院十分注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执行,使学校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学院积极恢复停滞许久的工作,院领导班子本着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原则,出台了《四川农学院师资规划》,把重点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上,具体采取工作实践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外语培训和校外进修、增补和扩充师资队伍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大力鼓励教师们出国留学,为此学校专门办英语学习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英语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20年间,学校共派出各类出国人员338人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回到了学校工作。

升格大学 波澜壮阔

一些接触过川农人的媒体记者,内心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教师们身上洋溢着报国兴农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85年,根据省政府批复,学院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升格为大学后,更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通过建立和完善吸引、遴选、培养、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和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各类急需的人才,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队伍力量不断增强。

一代代川农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折射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十六字“川农大精神”,川农人身上绽放的这种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逐渐闻名于全国。正是川农人凭借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科学研究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取得了重大成绩。正是因为不间断的积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教授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岗•D型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稻,成功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颜济教授不畏艰辛,选育出小麦优质种植资源繁六、繁七,并跑遍了新疆、甘肃、宁夏等15个省区,采集了大量珍稀的小麦野生材料,建立了国内小麦族最完整的标本室与基因库,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弘扬‘川农大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采取事业吸引人、政策激励人、感情留人、待遇稳住人,坚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做好吸引、培养和利用好留学人员工作,让他们放心、安心、顺心。

学校抓住了“211工程”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前进,实现了全面迅速发展。“九五”期间,教师们多渠道争取经费,科研经费为“七五”期间的3.42倍。截至2006年6月,全校专任教师1178人,45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高级职称总数的69.57%,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高级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174人。

“母校如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惊讶不已。”面对母校发生的巨变,1977年入校、现为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的龙漫远回校参加百年校庆时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看,和国内、国外著名学府相比较并不差。

埋头苦干 事业辉煌

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10年的努力,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自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秉承“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按照“讲学历、重经历、看业绩”和“让绩效得到充分肯定,让公平得到适当兼顾,让累积贡献得到基本认可”的管理思路,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出实招,下猛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在强化绩效评价的政策导向、能力导向、绩效导向和动态导向的同时,不断改进评价方法,简化评价环节,合理评价周期,将评价结果赋予时效性,实现从重目标考核向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转变,从重数量考核向数量、质量相结合考核转变,从重总结性、奖惩性考核向形成性、发展性考核转变,推动人才队伍快速发展。

被喻为我校科研工作头号“引擎”的双支计划,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3年,学校针对“211工程”双支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等人才支持项目的实施情况,修改为学科建设双支计划,通过长期稳定地向学术支撑人才提供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强有力地助推了一批学术型教师在科研实践和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中脱颖而出,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地激励了科技成果产出。

同时《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教职工奖励办法》、《管理岗位职员聘任管理办法》、《事业编制人事调配和管理规定》、《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得到进一步修订完善,成为师资队伍管理的基本遵循,构建了一系列人才支持激励政策,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评价、人才育用等进行了大胆创新,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和急需人才,让学校成为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构筑多元化用人模式,先后修订和完善《事业编制博士招聘公告》、《事业编制人事调配和管理规定》、《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和文件,本着任课教师差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每年都引进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事业编制教师。实施外籍教师柔性引进、校外教师兼职聘任、研究生助教助课等多元化用人模式,充分挖掘师资潜力,确保师资队伍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此外,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广大新进教师进行以“川农大精神”为主题的校风校史教育,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学科做访问学者、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合作研究、产学交流,鼓励青年教师通过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项目、全额资助项目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项目,博士后资助等科研项目,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与舞台。

几年间,专家队伍逐步壮大年轻专家学者层出不穷,一个个青年科技英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各级各类人才项目角逐中脱颖而出。比如:“80后”教师李明洲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期刊当年影响因子为35.2,为研究人类肥胖基因的专家们打开了一扇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玉米研究所卢艳丽教授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奖、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我校为通讯单位、水稻所陈学伟教授为通讯作者,李伟滔副教授等人为共同第一作者的1篇论文,该杂志2016年SCI收录影响因子达30.41,实现了我校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的零突破;陈学伟团队成员、水稻研究所青年教师王静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被《科学》在线发表科研论文,实现了我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零的突破,该杂志当年影响因子为41.058,也是陈学伟团队在《细胞》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一大批年轻学者正在快速成长,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逐渐成为实现“川农梦”的中流砥柱。

作为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也是四川首个进入“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省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断强大,也实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录取分数不断上升的联动效应。

2017年学校出台《关于调整职称申报条件的通知》的基础上,开启了更深层次的专业技术职务改革,出台了新修订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关于单列认定性评审教授的申报条件》,充分体现了不同系列、不同岗位和不同层级的要求和标准。

学校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贯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教育融入职前职中的培训管理全过程,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倡导学术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教师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近年来,在学校强大工作平台与优越制度的吸引下,哈佛、剑桥、东京大学、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广岛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的博士纷纷来校工作。截至目前,全校现有教职工近3700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目前,学校拥有高级职称教师953人、博士生导师252人、硕士生导师76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高级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0余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千人计划人选、教学名师、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杰出人才奖获得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回顾走过的路,学校成功打造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为领军人物,以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教师为骨干,老中青教师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为高等农业教育、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