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行囊更丰富 个性更多样

2018-10-18 09:20:23 作者:龙泓宇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华夏大地的面貌,中国走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0年来,我校发展变化巨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网开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栏目,通过系列报道记录我校的发展变化,展示我校的办学成绩。

金秋9月,在经过紧锣密鼓的张罗过后,9000余名新生来到了川农大,迎接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生活。而与他们相伴来到学校的行李箱中,则珍藏着不少他们自己的宝贝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自不必多说,抱枕、吉他、迷你化妆箱等物件亦是不一而足。而这些东西,在40年前、抑或20年,甚至10年前,都还是当时的准川农人难以想象之物。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40年间,川农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折射着社会经济的变迁,也从侧面展示着学校顺应时代,对新生那份不变的用心与始终在提升的服务。

第一代开学装备:被褥碗筷粮油证

在1977年冬天,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过后,500多名“天之娇子”将来到我校前身四川农学院开启他们的大学生涯。计划经济年代,物质条件匮乏,温饱尚且是每一个人都要去思考的头等大事,开学的行李箱自然也都是必备的生活物资。

我校77级学生何临春说:“当时学校只能为同学们提供床位和棕垫,我自己就用一个帆布箱子,带着着自己的被褥、衣物、脸盆等生活必需品就从什邡出发了。这些生活必备品并非在雅安当地没有卖,而是单纯地以节约为第一要务,毕竟当年每月家庭成员平均也就20元左右。”

当时,雅安交通不便,稍远的同学来校必须要先坐火车到成都,然后再坐一整天的车才能到雅安。彼时雅安只有一个车站,位于现在的三雅园附近。学校为了迎接新生,特地派了十分高大威猛的四轮“东方红”拖拉机去迎接:同时到站的人少,就装上人和行李一起到学校;人多,就把行李扔在拖拉机上,然后由接站的老师带着同学们跟在车后面走,一路浩浩荡荡,蜿蜒向前,场面蔚为壮观。

到了学校后,除了要在签名册上签到等这些今天必走的流程外,在那个年代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开学前办理好的“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和“副食品关系转移证明”随着户口转移证明一起提交学校。这两张证明直到2001年5月,国家粮食局才宣布正式取消,换言之,距离我国彻底告别为温饱担忧的时代不过20年左右。“当时学校的食堂并非今天这般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选菜,而是每8人固定为一桌,一日三餐就按照划分好的地方就餐。”何临春回忆,“而且每桌的男女比例也有讲究,不能一桌全是男生或女生,要男女搭配,确保每桌饭菜不会不够或者剩太多。”

在88级新生白林的记忆里,虽然他们入学时改革开放已经有10年,但由于雅安地处西部山区,再加上考到川农大的也多是农村子弟,入学时大多数同学依旧是生活用品塞满行囊:“我们也会带床单被褥,也得带粮票、开粮油关系转移证明。不过相较于前些年的同学们,我们手上逐步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零花钱,一个月还是有好几块。”

第二代开学装备:随身听 BP小灵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吹遍神州大地,进入90年代的学校也慢慢地与市场经济接轨。从1993年左右开始,学校便开始直接从工厂定制床单、被套、棉絮等生活用品提供给学生,让同学们再不用自带“家当”来报到。而空出手的同学们,对于自己要带的东西,也逐步开始有了选择。

“当年我高考的时候分是有一点的危险的,如果不是正好赶上学校扩招,也许我就进不了川农大。”1999年入校,现在我校营养所工作的钟邦胜提起当年的高考依旧感到一丝幸运。

得知被录取后,除了生活必需品,钟邦胜说自己当年读大学时还带了一些书和随身听:“当时学校会发耳机,随身听用来学英语,书本则带了一些字典词典之类的工具书。”

对于那个时代最潮的BP机,钟邦胜表示虽然入学的时候并没有买,但是后来因为担任学生干部,经常需要跟办公室的老师们联系,也购置了一台。相较于每次有电话找他时都要先打到舍管的座机处,再经由舍管到寝室找人,有了BP机还是方便了不少:“多少钱买的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每次机器一响,一看号码,就知道是学院或者家里有事儿找我,能立刻去处理。”

随着21世纪的到来,BP机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以小灵通为代表的功能性手机。“本来当年开学我并没有添置什么新物件,但是到了学校后,父亲总归觉得还是放不下心,于是就在当时学校新区的运营商摊位上买了一个小灵通,用了好几年。”06级来校报道的曹家雪回忆到。在来校报到时,令曹家雪印象深刻的还有守候在车站热情接待的高年级学长学姐以及学校租用来接送新生的雅安市街车,热情的簇拥加上专车,让她“感觉学校简直像出动了整个雅安市的力量”来迎接新生一样。

08级社工系张惠的行囊里,除了一些必备的衣服外,一部功能型手机和一台MP3是她带入大学的装备。“当时的手机就只能登登QQ、飞信,虽然网速慢、流量贵,但是能上网还是感觉挺不错的。”张惠回忆道,“十年前电脑对于不少家庭而言都还是昂贵的新鲜事物,有极少的同学带着台式电脑来读书,觉得他们可洋盘了!”

第三代开学装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个性物件

相较于在08年左右买个功能性手机还要犹豫再三、带电脑上学极其稀罕的景象,携带智能手机和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如今新生们默认的必选选项。与之前准大学生们主要担忧生活用度不同,他们考虑地,是如何把自己的个性放进行李箱。

有的同学特意在暑期购置,吉他、化妆箱、一整套的笔墨纸砚等物件不仅是他们的行李,更是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在大学里发生的小小改变:学会一门乐器、懂得管理自身形象、写好毛笔字儿;有的同学并未新购,但与他们一起来到学校的山地自行车、哑铃、数码相机,无一不彰显着他们自己的兴趣属性;还有的同学带来陪伴自己多年的抱枕、定制的马克杯,不为别的,只因为它们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抱着它总觉得没法睡好”“用这个喝东西才有味儿”。

得知父母有空开车送自己到学校时,18级新生魏华第一反应就是刚好可以把自己高二时买的山地自行车带上:“原计划是开学报到后把生活安置好,国庆回家后再把自行车拿到学校,这下一次性解决了。”从小他就喜欢骑自行车,对于大学生活,他的愿望之一就是希望能找到同样热爱骑行的人,一起走一次川藏线。

在另一位新生李安然看来,为了能上一个好大学,自己高中已经使出“洪荒之力”,完全没有留出给自己的时间。虽然成绩一直挺不错,但是自己的形象却让她颇感郁闷:“我特别羡慕皮肤好的同学,我自己简直就是‘一痘毁所有’的代言人。” 于是在暑假期间,除了准备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她也买了一整套的护肤品,因为她相信“管理好自己形象与加强内在修炼一样重要。”

40年来,每一代川农人的行李箱无时不刻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以前大家统一携带的棉被碗筷,还是后来因人而异的个性物品,都陪伴着无数学子在川农大的校园里起航,奔向他们人生新的航程!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