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四川农业大学  | 宣传部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 返回首页 |  最新动态  | 30年成就  | 感想评论  | 30年变迁  | 要论摘登
 点击排行 hot10
    我校隆重举行纪...
    我校隆重召开纪...
    我校统一战线举...
    “纪念改革开放3...
    资环学子排演话...
    动物医学院举办...
    动科学院举行改...
    资环学院举行“...

九亿农民昂首迈进新时代(经典中国·辉煌30年)
点击次数: 日期:2008-10-06
 
    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30年间,神州大地的广袤乡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9亿农民迈进了富裕文明的新时代。

  告别贫困向富裕文明迈进

  “实行‘大包干’以前,生产队分的粮食少得可怜,大家经常忍饥挨饿。实行‘大包干’后,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半数人家住上楼房,冰箱、彩电、手机已是平常物。”安徽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农民企业家钱永言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2.5亿农民温饱不能保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前,我国有近半数农村人口喝不到达标的饮用水,这些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就解决了近2亿人喝清洁水的问题,到2015年,所有农民的“喝水”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

  30年前,农民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现在农民腰包渐鼓,不仅穿衣服讲究了,并且有更多的余钱投向住房,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30年前,农民向往的“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而今,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

  30年前,即使在平原地区的农村也基本都是土路。如今,绝大多数村修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田间地头也修了机耕水泥路。截至去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10个“一号文件”开启划时代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布了10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奏响了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出“一号文件”,对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

  这5个“一号文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据统计,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从1978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由4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在一度缩小后又进一步扩大。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中国农村改革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统筹的战略决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这5个“一号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由2003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这5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

  正当亿万农民享受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喜悦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吹响了鼓舞人心的进军号角!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中央提出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蓬勃兴起,全面提速。

  “多予”——明显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过去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1.6万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推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推广,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目前已覆盖全国98%的县(市、区),受保障农民超过8亿;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到去年年底,全国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688万人。

  “少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放活”——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林权改革进展顺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工作加强,推动了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

  好日子还在后头

  30年间,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成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整合力量、汇聚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

  好形势来之不易,保持好的发展势头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农村改革仍要继续爬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将目光聚焦“三农”,将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途中,广大农村的面貌必将日新月异,亿万农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转自人民网)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
Copyright © 2008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建议[VIEW]1024*768 IE6.0访问本站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