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过去的5年,我们无不为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而振奋。“十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全校教职员工发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紧紧把握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振兴四川农村经济为已任,以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等为主要抓手,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体制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新平台,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使我校在项目争取、科技成果、科研基地、创新团队和科教兴农等方面再创新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学校科技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累累硕果。
1、科研总经费首次突破亿元,重大项目显著增加
“十五”期间,学校科研项目与经费实现跨越式发展。共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累计达7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973”项目5项、“863”项目15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项,其他国家级项目64项,约占总项目数的20%;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11844万元,是“九五”期间总经费6918.73万元的1.7倍,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5367.9万元,占总经费的45%,比“九五”国家级项目经费1738.14万元提高了309%。这充分表明我校学科优势与特色正在进一步集成与优化,承担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正在逐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科技产出快速增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十五”期间,我校的科技成果产出形势喜人,取得了诸多标志性成果,不但填补了国家空白,一批技术成果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共有200多项科研项目通过了各级鉴定或验收;通过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9个、牧草品种2个,审定省级农作物新品种62个、畜禽新品种4个、水果3个、蔬菜2个,省级农药新品种3个,国家新兽药1个;申报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3项,获专利授权7项;共有49个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了国家品种权保护,获得授权17个;取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57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24项;重庆市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它奖励13项。发表科技论文3117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及全国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44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03篇,CSSCI收录论文45篇,出版科技专著73部。
此外,我校水稻所五名科技人员参与的“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被列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上署名。
3、科研基地、创新团队建设喜上台阶
“十五”期间,申报并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实验猕猴种源基地”,其中国家实验猕猴种源基地是我校争取并启动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自2004年开始评选以来,两年共资助的创新团队119个,竞争异常激烈,主要集中在部委属重点大学,全国地方高校仅有13个,四川省也只有8个入选,其中我校组织申报的“西南作物特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和“猪抗病营养的分子机制”创新团队,通过团结拼搏,均获得了教育部正式批准,这无疑是我校科技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的标志性进展。
4、造就学术带头人,锻炼凝聚了一支创新队伍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在注重人才引进,不断壮大队伍的同时,长期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一批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实践中,在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中脱颖而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五年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0人,新增和重新认定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1人。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随着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茁壮成长,我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断层问题已基本解决,一支稳定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正在形成。近几年,我校获准的各级各类项目中,由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主持的比例达80%以上;“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5项,到校经费1178万元,较“九五”期间增长了3.7倍,其中有11项的项目负责人均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5、科教兴农亮点纷呈,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创建“高校科研园--成果孵化园--县(区)示范园”三级立体科技园区建设新模式,实施科技包村,建立星火科技网站、农民科技110信息声讯查询系统,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万户农户科技致富行动”,与龙头企业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多种形式,为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开拓出了一条条崭新通道。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共推广科技成果298项(次),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5亿多亩,优良畜禽新品种近2000万头(只),林果新品种1千多万株,推广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3亿多只(头),畜禽疫病防治达1.6亿只(头),发放科技资料180万份,培训人员近30万人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190亿元,为地方和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离不开科技工作的强力支撑。回眸5年激情岁月,盘点5年累累硕果,我们满怀喜悦,信心倍增。5年来所铸就的辉煌,为今后“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乘势而上,以新的成绩喜迎十七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