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对于发展中的四川农业大学来说,实在是意义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建校90周年——然而更加重要的是,这一年,对于这所90年办学历程的高校来说,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隆冬时节的12月4日,校园内是一片热烈的景象。这一天,来自国家教委、省政府和高校的知名专家会聚一堂,正在对学校“211工程”进行部门预审。下午6时过,雨城早已进入夜色之中,第六教学楼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在这个决定学校命运的关键时刻,全校师生员工的心都拧在一起,充满期望地等待着专家的结论。6点40分,当专家组成员、时任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的王明东教授宣布“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学校‘211工程’部门预审”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献给一个有着90年悠久历史的川农大,也给一个充满希望未来的川农大!
这一天,川农大人期待已久,争取已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就在制定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计划——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水平院校,也即“211工程”。1992年7月,赴京参加第三次全国普通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党委书记唐朝纪得知这一消息时,无比激动,感到川农大有条件申报,也是川农大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回校后,即与班子成员一起研讨并多方展开工作。待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实施“211工程”时,学校已是有所准备,庚即成立了由胡祖禹校长任组长的“211工程”领导小组,全面开展申报工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深化学校改革,为早日进入“211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建设211,人人作贡献”,川农大人志在必得。以后四年,新任党委书记于伟、校长胡祖禹带领班子和全校师生员工,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在争取‘211工程’立项工作的过程中,他那种百折不挠和感动上帝的精神,为我校今天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任副校长朱庆谈起老校长胡祖禹时,动情地回忆,当时前往国家教委请求支持川农大创建“211工程”时曾出现一些波折,眼看着有前功尽弃的危险,胡校长在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的面前据理力争,说到激动处竟流下泪来。后来,朱开轩来校视察工作时,当年令他感动的一幕还历历在目,特意说,“我要见见那位哭了的校长”。不可想象的是,如果学校与“211工程”失之交臂,那么学校现在又将如何呢?此刻,我们已无法切身感受当时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但用“时不待我”这四个字可能也无法完全表达出当时学校领导直上北京据理力争时的心情。
“进入‘211工程’建设,是我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全面带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育工作整体水平,使学校整体建设跨上新的台阶。”似乎如预审那一天高朋满座寓意的那样,从此以后,学校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个新平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快,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家“211工程”评审小组组长、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院士对我校教职员工执着的追求,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花小钱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和推广转化的巨大成绩大加赞扬。考察组成员、解放军兽医大学殷震院士在宣布结论会上说,回去要向兽医大学党委好好汇报川农大如何抓党建抓思想政治工作,推动“211工程”申报成功的宝贵经验,建议领导带队到四川农大学习。
预审通过以后,学校按照“211工程”建设方案和专家意见,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前行。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事隔两年,1998 年12 月17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以工程院院士、解放军兽医大学殷震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成都金牛宾馆对我校“211 工程”建设立项进行审核和论证。至此,按照国家“211 工程”部际协调小组“一省一校”的规定,我校成为四川省在国家正式立项进行“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全校师生一片欢腾。
不容稍停,全校师生带着喜悦的心情投入“211工程”建设的热潮。随后进行的学校九五“211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了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项目,学校成立了以新任校长文心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211工程”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文件。5年间,总投资12946万元,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从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学校已经过“211 工程”“九五”和“十五”两个阶段的建设,均取得优秀的成绩。现全日制在校学生数量超过27000人,本专科生数量是1999年的5倍,研究生数量是1999年的近10倍,2000年后各类毕业生数量已超过5万人;教师队伍的数量增加,学历、学位层次不断提高,年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有了巨大变化,2001年后学校新修建筑面积是前几十年建筑面积总和的三倍,新增上亿元仪器设备和室内固定资产,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也由原五大门类拓展到九大门类。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办学质量得到保证,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获得的年度百优博士论文数位列全国农业高校前列。2000年后新获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科技大奖和数十项省(部)教学与科技成果奖励。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教职工待遇显著改善。学校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社会服务取得巨大成效,获得广泛好评……如今,学校又投入了“211工程”十一五项目的申报和建设之中。
艰苦的条件,一流的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个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探讨。为了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2000年2月,省委组织部派员来校调研,最终将长期以来培养、凝聚和传承的“川农大精神”概括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同年6月起,中央和四川主要媒体先后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省委发文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川农大精神”,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新世纪大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抓住天时,创造地利,保持人和。”川农大人以一种简约的思路解读自己的过去,并向人们预示下一页的惊喜。
(本报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