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四川农业大学  | 宣传部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 返回首页 |  最新动态  | 30年成就  | 感想评论  | 30年变迁  | 要论摘登
 点击排行 hot10
    我校隆重举行纪...
    我校隆重召开纪...
    我校统一战线举...
    “纪念改革开放3...
    资环学子排演话...
    动物医学院举办...
    动科学院举行改...
    资环学院举行“...

迈上新台阶——学校进入全面建设发展时期
点击次数: 日期:2008-10-10
 

    1985年1月,乍暖还寒,然而对现任副校长的朱庆来说,心中充满了希望——经过7年的学习,他完成了在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顺利毕业了。此时,伴随着各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各方面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由四川农学院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同时列入省属重点大学行列,需要大量的人才。留校任教,朱庆和许多同龄校友一样,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老师们都很兴奋,学校改名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对广大教职工来说,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对自身的成长非常有益。”从那时起,学校进入了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时期。经过各级干部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学校发展成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拥有种植、养殖、兽医、林业、加工和师范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学科配套,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发展,全日制、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办学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农业大学,为四川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也许注定和学校有不解之缘,我们这一批人的人生轨迹,和学校诸多的大事相连在一起。”朱庆说,“恢复高考我们入学,参加工作时学校工作又在恢复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大发展时期我们又都站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一线,为学校做出自己贡献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人生。”198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的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大好形势,国家选派大量教师出国深造,这些留学人员于1980年代末期学成回国后,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说,以1985年升格更名标志,既是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成绩的反映,又预示着下一轮的新发展。
    学校育人为本。辛勤的耕耘,扎实的工作首先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办学水平位列省属高校前茅。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校开始了稳健而又大刀阔斧的改革。1993年“撤系建院”,建立新型教学管理体制;按照“厚基础、大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思路,1989年、1994年两次修订教学计划,强化农科教结合,探索农林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994年按照“扬优、改老、支重、扶新”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兴办了一批近农非农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结构。1995年实施“按院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编写,改革教学手段。1994年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逐步实行以校院管理的实验室为主体、系(教研室)实验室为补充的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农、科、教”和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农场管理体制。在1989年第一届和1993年第二届教学成果评审中,学校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未分等级),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学校加强教师培养,1994年被国家外专局评为“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在省属高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中,学校连续两次名列第一,先后荣获省教委颁发的“1993年度省直属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本科高校组优秀奖”和“1995年度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监测评估优秀奖”。
    为了创造更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起,学校利用世界银行项目贷款,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3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6栋教职工宿舍,新建了学生食堂、图书馆和校医院等基础设施。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学校办学层次日趋齐全,学生规模不断增长。1986年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989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又有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0年开始举办三年制函授成人专科高等学历教育,1993年招收成人函授本科生。1991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始招收职教本科生。办学规模持续增长,到1995年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普通本科专业由1985年的12个增加到19个。1995年全日制在校学生34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106人、普通本科生2159人。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圆满完成“七五”和“八五”计划,为日后进入“211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大学还有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这就是科研工作和科技推广工作。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此项工作亦取得重大进展。学校相继建立和建设了一批研究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988年水稻研究室扩建为水稻研究所,1995年建设了作物生物工程实验室和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学校逐年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七五”科研总经费为989.8万元,“八五”科研经费增至2114.7万元。1985年获奖24项,1986年至1995年共获奖169项,其中部省级以上奖励127项次。周开达院士主持完成的《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和颜济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先后于1988年、199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学校短期内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全国高等农业学校中名列前茅,对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知名度起了重要作用。“七五”和“八五”期间学校加强科技推广,1983年学校与大邑县等县、市、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开辟了一条“农、科、教”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1995年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60多亿元,其中推广品种效益最大,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几十平方到几百平方,从几百卷到4万卷,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奖牌、奖状、实物多了。”如今已近花甲的学校档案室主任张明田如数家珍。他说,从1983年起,学校的档案大量增加,明显感觉到各方面值得保存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对外交往、科技合作、基本建设资料大大增加,这反映了了学校内涵的变化应该是巨大的,走上了稳定发展的时期。针对当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校党委总结和部署各项工作,在“七五”规划中明确了“积极挖掘潜力,发挥农、林、牧等专业和科研的优势,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奋斗方向,基本实现了到1990年达到把学校建成“农、林、牧主要学科比较齐全,农文结合,教学、科研、推广结合较好的综合性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各项事业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突出的成绩和贡献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吸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目光。1985年,来雅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专门为我校题写了“四川农业大学”校名;1991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到学校小麦研究所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师生员工加快学校发展的决心。(本报记者   杨子)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
Copyright © 2008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建议[VIEW]1024*768 IE6.0访问本站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