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记动科院关工委杨朝麟教授
杨朝麟家的客厅里永远摆放着一盘水果——不管与哪个同学交谈,杨教授总会让他吃上一个。沙发总是那样三面围起,因为经常有同学到家中拜访,这样交流起来更随意亲切,同学们不会紧张。
教授带着那顶圆边的浅色帽子微笑着欢迎来访的我们,已到耄耋之年的他,精神依然矍铄,身体依旧硬朗。
不平凡的经历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事迹。”教授真诚地说,“如果你们是来和我谈心,我很乐意。”
出身地主家庭的他,在热血青年时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组织很欣赏他的求真务实、追求上进的态度,可是由于家庭成分原因,他只能成为一名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30余年的考察后,党组织最终接纳了他!
一位名人曾说过,努力去追求成功,但不想着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正与老教授的成功哲学相吻合,他从入党到成为团支部书记,到留校成为牧场副主任,然后又被学校推荐为中国科协的一员,并亲自从钱学森手中接过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奖状,再到2004年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他说,从来没想过这些,只是很认真地去做。如果一开始就为某种目的而做,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心系三农情系下一代
迈入古稀之年的他,退休后仍不辞辛苦,先后去到名山、天全、荥经等地,多次参加对农村青年和科技带头人的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无偿向农民传授科技致富知识,并分发亲自编写的科技资料数百份。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总是说,人人为我奉献了那么多,所以我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人做些可以做的事情。
退休后的他积极参与学院的党建工作,为学院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课,还组织退休党员共同参与到新入党同志谈话工作中。他时刻不忘对青年教师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教育。
一年多的时间,他先后参加过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座谈会、公民道德座谈、学生干部会、教师节座谈会等,用亲身经历来启发、感染年轻一代。他对年轻教师“传帮带”,帮助他们搞好教学和课程建设,积极参与《家畜育种学》课程青年教师的试讲和课后分析,参与编写该课程地方教材提纲的审定,并承担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
他尤其关心贫困学生的成长,自己带头并动员周围的教职工向贫困生捐赠御寒衣物,在参与各级单位组织的支援地方“青年科技服务团”、“三下乡”科技服务及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成绩同样突出。
2007年11月4日,我校举办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民族风情展,因条件有限,学生布置的展位物品比较单薄,杨朝麟主动将自己的珍贵藏品免费展出。杨朝麟说:“藏品包含更多的是文化价值,展示藏品其实是展示传统文化。我拿出来展示是想让同学们通过这些藏品,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