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和宣传王强事迹札记:信仰之花永绽放

2014-06-23 10:41:45作者:记者 郑晋鸣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采访和宣传王强事迹札记

  ●17个月前,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名字出现在我的视线。采访他的事迹,我受到意外的震撼,一次又一次心痛,一次又一次落泪。于是,我连夜写下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70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发表在光明日报2012年10月29日头版头条。

  ●17个月里,王强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作为第一个报道他的记者,我跟随王强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江苏的机关、高校,作了10多场报告,向数万人讲述采访的前前后后。他的故事讲到哪里,泪水和力量就在哪里相伴而来。

  ●17个月后,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追寻王强的足迹时,我发现,王强的名字依旧触动人们的心。在盐阜老区,在江苏大地,在社科界,我亲见亲闻了一个个比事迹本身更意味深长的场景和故事。

  悲痛中前行的一家

  “今天,我抑制万千悲痛,站在这里讲述你的先进事迹。我要告慰你:你的人生虽然已经谢幕,但你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花,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

  4月4日,在盐城举行的“王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孙卫芳再一次以妻子、以同行的身份,站在报告席上。那是一双让人不忍面对的眼睛,充满着血丝,红肿得厉害,长时间的伤痛和失眠使孙卫芳显得异常憔悴。

  “矛盾和痛苦无时无刻不在缠绕我。作为妻子,我只想悄悄保留和王强的所有回忆;可作为同行,王强不该是我一个人的,他是大家的。”

  2012年10月,王强去世一个月,我带着他刚刚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的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第一次采访孙卫芳。她抚摸着书,就像抚摸着丈夫的脸庞:“如果能再给王强一个月,哪怕10天,这本书会更加完善。”那是一本凝聚着夫妻心血的书,在与病魔抗争的4年里,王强没有停止研究,孙卫芳站在王强的病床前,一遍遍梳理着丈夫的手稿,共同完成著书立说的愿望。

  一年多来,我多次和孙卫芳交流。当人们被王强的精神感染之时,孙卫芳超乎常人的坚强让我肃然起敬,我看到了一个和王强一样,对家庭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贞、对真理执着求索的“7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要感谢很多人。”孙卫芳说,“特别是老父亲,在最艰难的时期,他给了我无限的力量。”

  王强的老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儿子去世后,看着孙卫芳如此痛苦、辛苦,老人抑制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说:“我还有力气,家里的事可以帮忙照顾,你放心工作!”而17个月前的那次采访,面前的老人热泪纵横:“我的孩子一直是我的骄傲。”

采访和宣传王强事迹札记:信仰之花永绽放

王强在美国访学期间留影。资料照片

  2013年9月5日,离王强去世一周年只有短短3天,老人突发心肌梗死,离开人世。饭桌上,留下一碗亲手为孙卫芳熬的热百合汤。后来,孙卫芳把百合汤放到冰箱里,直到坏了也舍不得扔。

 

接连送走两位亲人,孙卫芳觉得天都塌了。“我不愿意去承认,其实我是害怕,我想逃避。但我必须面对。”孙卫芳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昌昌。

  在昌昌的记忆里,是父亲宽厚的肩膀、健硕的手掌,背着、牵着他一同走过似水年华。

  “爸爸,我也蛮喜欢历史的,你说将来我选文科好吗?”

  “好啊!”病中的王强万分惊喜:儿子也对自己的党史研究产生了兴趣。

  “要是学文,就顺着爸爸的研究走下去,爸爸这些资料你都能用得上!”

  “你自己不是一直在用吗?为什么给我用?”父亲差点说漏嘴的一句话,让昌昌隐约感觉到,父亲的病并非像家人告诉他的那样简单。

  那是2010年,望着病榻前脸色苍白的父亲,昌昌写下《走过》:“爸爸,你我走过的日子已深深嵌入了我的成长历程,父爱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中。离别只是一种常态,若命运真该如此,我相信有勇气独自走过未来的道路。”

  2012年9月,死神真的来临了。

  理科成绩突出的昌昌最终坚持选择了文科,孙卫芳清楚,懂事的儿子是想为父亲做点什么。

  墓碑前,默念碑文:善询常聆,已成往昔,睹物思亲,能勿悲乎!虽勒石立碑,亦不敷旌表。唯先父之言传身教永铭吾心。昌昌轻声对母亲说:“妈妈,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妈妈在外面等你。”一转身,泪水夺眶而出。

  我说:“孩子懂事,是好事。”孙卫芳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太懂事,我才更担心。”

  17个月过去,一切就像是在眼前。从与王强道别,对这个家庭的考验频频降临。但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让一家人悲痛中前行至今。

  暗香萦绕人心头

  清明。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王强墓前,青青小草已经长出。我和王强的亲人、师生一起,在墓前深深鞠躬,把一束束鲜花轻轻地放下。

  “您的理论课,让浮躁不安的我们静静聆听,至理名言与现实接轨,使我们与信仰之神越走越近。”手抚墓碑,陈万宝念着写给恩师的诗,眼角挂满泪花。

  1995年的盛夏,盐城师范学院的操场上,两个人顶着烈日站军姿、踢正步,他们是王强和陈万宝。“我开学来迟了,王老师就陪我把军训补上;我得了阑尾炎,王老师就把我背到医院,一切都恍若昨天。”陈万宝说。后来,陈万宝开了个律师事务所,按照王强的建议,他在事务所成立了党支部。他坚信,把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好,是对恩师的慰藉。

  春风拂起,花香萦绕。盐城师范学院的校园里,一老一少沿着王强生前踏过的路,并肩而行。老者,名为左用章,年过六旬,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强的硕士生导师;少者,名为柴静,正值花样年华,江苏大学硕士生,王强生前最后一届学生。

  “以前,逢年过节,王强肯定会给我发信息问候,这一年多,当我再回味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不在了。”左用章感慨。如今,两幅画面一直交替出现在左用章的梦境里:教室里,一个大个子总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讲,用心地记录——这是14年前,王强在南京师大求学时的场景;病房里,满是书籍,那个大个子咬着嘴唇,在爱妻的陪伴下,写下自己的点滴思绪——这是两年前,王强在医院一边做化疗,一边做课题的场景。梦醒后,常常泪湿枕巾。左用章说:“我了解我的学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也正是这份真爱,让他对研究魂牵梦萦。我虽为师,但我要向我的学生学习。”

 

“在他的课堂上,我和他一样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辩证唯物主义令我着迷。”柴静的身上流露着一股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和热爱,她挺直腰板说:“我已经决定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想把研究做下去,做像王老师一样的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王志国,盐城师范学院年轻教师,他以王强为镜,反复告诫自己科研工作要戒除浮躁与功利;贾后明,王强的同事,他接过王强的接力棒,申报了国家级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历程研究;王强生前倾注无数心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研究团队,正不断壮大,去年又拿到了4个国家级项目,教授、博士也由8人增至20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

  音乐学院学生陆士国是纪实情景诗画《信仰之光》里的一名舞蹈演员,他说:“有一束光,把王老师照亮,王老师也像一束光芒,温和而强大。对我们100多位同学来说,参与演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经济法政学院刘雪晴同学是王强先进事迹宣讲团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准备思想政治教师编制的考试,希望将来自己的课堂能够和王老师的一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未曾谋面似相识

  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我采访报道过的英雄模范不胜枚举,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暖人心怀的光芒。而在我写过的所有典型人物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王强。

  作为王强事迹的报道者和宣讲团成员,在各地作报告一年来,每每动情之处,我总是哽咽难言,不免泪流满面。随着宣讲的继续和报告的深入,我对这位“70后”年轻教师有了更多的认识。我无数次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够在信仰的战场上,时刻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

  我不得不说,王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平凡人,也是纯粹、顽强、执着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如春雨般润泽心灵。

  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时代在王强心灵上播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这颗种子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树。他在病榻上指导论文,在治疗中完成书稿,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总有一些人感动心灵,总有一种精神震撼人心。王强的事迹被不断挖掘,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中,然而令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样一位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楷模,居然没有一段完整的影像资料。

  寻访王强的师生及家人之后,我才明白“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王强一贯秉持的原则,他拒绝了任何能够拒绝的采访,也从不张扬自己获得的荣誉与成就。

  “我深深热爱着我们的党、我的研究,我现在还有时间,对我们学科建设还可以思考,我的知识不能带到棺材里去,得让它传承和发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用活着的每一天努力工作。”这是王强病重时曾说过的话,他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默与坚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信仰与精神之光。

  王强的同事贾后明至今还保留着王强去世前两天给他发的短信,内容是希望贾老师替自己研究下去。他说:“我这儿的资料你用吧。”在回忆王强的文章里,贾后明写道:“虽然我只见过他两次面,但我与他有一生之缘。”

  记者没有见过王强,一面都没有。

  但数十次采访,内心却感觉无比亲近,仿佛与王强已有一世之缘,只恨此生不能见。

  身为一个拿笔写字的记者,我和所有参与王强先进事迹宣传工作的人一样,唯一能做的就是讲述这些令人感喟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王强的价值,也让更多的人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天一天挺拔起来。

  如此,无憾、无愧、无悔。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