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0日讯(记者代朗)“我们是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就是团结,要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即便是新加入的人员,哪怕他在某些方面是一块石头,放到这个炉子里,也会在团队精神带领下一起燃烧。”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研究所教授程安春经常对团队说的一番话。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免疫抑制病与新疫苗岗位科学家程安春教授主持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据悉,该项目的研发历时近20年,关键支撑技术先后获7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已经创造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生产实际就是课题来源
90年代初,还是20多岁小伙子的程安春刚研究生毕业留校不久。因为通过研制生物制品帮助养殖企业有效控制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流行,拿到了生平第一笔科研经费——500元,在那时抵得上他好几个月工资。那一刻,他为自己能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兴奋不已,同时也让他深感科研真正的生命力在于结合生产实践。
当时,水禽疾病研究还是个大冷门,国内外研究都不多,100个搞动物传染病的人里最多只有一两个人搞水禽疾病研究。但中国是世界上养鸭最多的国家,常年产量40亿只以上,约占全世界的70%。很多普通人都不知道,鸭有一种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鸭体健康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正在给中国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程安春和他的团队有了主攻方向。
历时二十余年攻坚克难
据介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发病率20%到80%或以上,死亡率10%到50%或以上,患病康复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威胁世界养鸭业的生存和发展。1993年,当时作为全国养鸭第一大省四川省爆发流行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引起严重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鸭传染性浆膜炎传统上主要依靠抗菌化学药物和抗生素进行防治,不但养殖效益低下,禽肉、蛋产品的药物残留及药物的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都没有批准上市的疫苗,急需研发有效疫苗用于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安春和他的团队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程安春团队的第一个突破是发现了制苗菌种。紧接着发明了疫苗制造及检验技术,制定了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和质量标准,成功研制了疫苗并获批为国家一类新兽药,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疫苗。
通过鸭疫里默氏菌分离培养鉴定用和疫苗生产用新培养基研发,为疫苗低成本、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及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疫苗工厂化生产技术工艺的创建,则进一步确保了疫苗安全、稳定、高效。
目前,疫苗已经在我国养鸭产区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有效防控及其推动鸭业健康养殖的技术进步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旺炉理论凝聚团队力量
程安春有个“旺炉理论”,那就是在一个熊熊燃烧火炉,即便是扔块湿毛巾进去也会燃烧起来。“团队负责人实际上是团队的秘书,既要带头干事,也要像润滑剂一样为一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让每个成员都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主人。”程安春曾说,“20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搭这个平台。”
在团队成员的眼中,程安春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这一次辛苦奋斗20年的成果换回了巨大的荣誉,程安春对此显得很淡定。加入项目已有十余年的贾仁勇告诉记者,程安春心里其实也很高兴,但不是那种中彩票式的高兴,“这是一种水到渠成后的喜悦。对于科学研究者而言,任何成果和荣誉都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