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五年变化】双支计划让科研之火越烧越旺

2015-10-19 17:48:12作者:科技处 来源:科技处 点击数:

  


    编者按2010到2015,5年的思想解放,赢来一种胸怀; 5年的改革创新,筑炼一种气质; 5年的砥砺奋进,弘扬一种精神;5年的力量凝聚,塑造一种精彩;5年紧扣民生脉搏,师生员工生发一种新的幸福……本网特别推出“我看五年变化”系列专题报道,聆听各项事业铿锵发展的脚步声。

…………………………………………………………………………………………………………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又将迎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秉承“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办学理念,按照“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人才支撑”的基本思路,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科技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业绩、新佳绩和新突破。5年来,我们无不为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豪和振奋。

  偶胜可以依靠计谋,长胜必须依赖制度。提到我校科技工作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每个科技工作者口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词语就是“双支计划”。从“211工程”双支计划到学科建设双支计划,通过差额评审、滚动支持、限额补差、长期资助及成果后补助奖励的系列政策,构建和完善了一整套保障、激励、竞争与考评等机制,为进一步打破发展瓶颈、释放创新潜能,推动学校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强力推动我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突破。正如校长郑有良所言:“川农大最宝贵的是科研的火种,双支计划就是火上浇油,要让科研这把火在川农大烧得越来越大。”

  学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青年学术人才快速成长

  双支计划坚持着眼学术队伍建设,强有力地助推了一批学术型教师在科研实践和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中脱颖而出,为快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呈现出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学术型教师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2015年符合层次条件人数563人,比2010年增加297人,增长112 %;第二、三、四层次符合条件173人,比2010年增加123人,增长246%。高端人才建设方面,继李仕贵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后,吴德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我校“长江学者”零的突破。二是学术队伍的成长性越来越好,青年学术人才快速成长。新一轮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在院级、社科研究等专项,体现了对青年教师的政策倾斜,在层次入选条件、限额和差额比例等方面,均强化了入选高层次人员之间的竞争,突出了对青年教师的倾斜支持,为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2015年,40岁以下教师入选层次358人,比2010年增长150%;入选第二、三、四层次26人,比2010年增长225%,其中,入选第二层次的王际睿获准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入选第二层次的李明洲和入选第三层次的卢艳丽同时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三是融合型研究团队越来越多,团队深度合作已成趋势。2015年经重新申报,共认定了53个团队(课题组)。先后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8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团队2个。

  科研项目与经费屡创新高 国家级项目经费持续增长

  在双支计划的激励下,广大教师投入科研的激情空前高涨,学校科研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欣欣向荣的景象。

  学校承担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与经费持续增长。2010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1919 项,到校总经费累计达6.1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达4.12亿元,占总经费的67%。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由2009年的17项增长至2014年的63项、今年的54项。其中,青年教师在承担国家级项目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5年,40岁以下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113项,比2010年增长27%,经费2099万元,实现成倍增长。

  除动物营养研究所、农学院、玉米研究所、动物科技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动物医学院等院(所)科研经费连年保持上千万以外,2014年原生命科学与理学院、原经济管理学院、原城乡建设学院、艺术与体育学院、文法学院等科研经费较2010年增长了3倍以上,成为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

  科技成果产出亮点纷呈 标志性成果取得新突破

  双支计划的深入推进,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了科技成果产出,后补资助经费年年攀升。相当一部分优势学科或团队的成果产出已由追求数量为主跨入到了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标志着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再上新台阶。

  科研产出硕果累累,国家级科技奖励取得新佳绩。通过省级鉴定科技成果数由2010年的6项,增加到2014年的18项,其中达国际先进的12项,是2010年的12倍。5年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一等奖19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主持单位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的新佳绩,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2位。

  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标志性论文取得新突破。2014年,发表收录论文1488篇,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收录论文1387篇,是2010年的2.56倍。SCI收录论文从2010年的277篇上升到2014年的602篇,增长了117%;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论文由0增至5篇,呈现出论文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新格局。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明洲教授和李学伟教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影响因子35.2的《Nature Genetics》发表,创下了我校科技论文影响因子新高,创造了四川第一。

  授权专利成果持续大幅增长。2014年度获授权专利485项,超过前4年授权专利总和。其中,发明专利由2010年13项增加到2014年96项,实现持续大幅增长。

  新品种(系)、新产品、新技术等研究成效显著。2011年,由李学伟、王继文教授分别主持选育的天府肉猪、天府肉鹅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其中,天府肉猪配套系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生猪培育新品系。2013年,程安春教授主持研发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CH60株)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实现了我国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CH60株)批文和规程产品的从无到有。黄富研究员主持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宜香优2115”被确认为2015年农业部超级稻品种,是西南稻区唯一一个新认定的超级稻品种。肖千文教授主持培育的“川早1号”杂交核桃于2015年5月正式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我省国木杂交审林品种的空白。杨文钰教授团队提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成为国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技术贮备,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重点在黄淮海及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

  人文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快速发展 人文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双支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优势学科再上新水平,而且通过教授专项、农村发展专项、社科研究专项和院级专项等倾斜支持,有效地驱动了人文学科、新兴或相对弱势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人文科学类学院入选层次人员56人,是2010年的3.1倍。其他如信息工程学院、食品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等一些新兴学科学院也在入选层次人员数量、后补资助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文学科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紧紧围绕 “三农”亟待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主线,不断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针对、有价值、有份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日前,庄天慧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撰写的“以乡镇干部为着力点,推进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又获省委书记王东明和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的重要批示。

  回首5年奋斗历程,盘点5年骄人战绩,我们满怀喜悦,信心倍增。今天铸就的辉煌,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喜迎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学术为天的理念,毫不动摇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起点迈向新的征程,为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而创造更多更绚烂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