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坚守

——暑假期间我校师生坚守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线

2021-07-30 17:31:22作者:黄云飞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暑假伊始,有这样一群川农人,他们不畏酷暑,坚持奉献,烈日高温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他们有的奋斗在实验室里,有的活跃在社会服务一线,用智慧与汗水谱写了一曲属于川农人的夏日赞歌。

科学研究不打烊

连日来,气温持续攀升,然而川农的科研工作者们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依然冒着酷暑,坚持战斗在科学研究第一线。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教授、王文明教授等为了不耽误科研进度,主动放弃暑期疗养机会,带领两支课题组进行水稻实验。

凌晨五点,天边才微亮,课题组成员们却早就整理好行装,带着实验器具赶往水稻科研试验田中。这几天,课题组主要在做水稻杂交实验,因为水稻喜欢阳光,如果温度不高,水稻就不会开花,或者开花了花粉的密度和旺盛劲不会好,因此水稻杂交工作要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来做。为了不错过“高温点”,课题组成员们争分夺秒地做着把颖壳打开等前期工作。

中午快到12点,虽然课题组成员们都做好了防暑措施,却依然是汗流浃背。而此时,水稻慢慢展开了花蕊。烈日之下,室外温度达到了35度以上,汗水顺着课题组师生的脸颊流下,然而戴着手套工作的他们连擦汗的手都腾不出来。成员们顾不得骄阳似火,立即着手人工授粉工作。据了解,为了做好水稻栽培、杂交、抗稻瘟病等一系列实验,每年夏天,课题组成员们都会待在烈日暴晒的试验田里观察、筛选、记录,然而他们对此却鲜有怨言,甚至盼望着下一个高温天气能够让水稻研究进展更加顺利。

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相似,暑假期间,动物营养研究所猪营养团队的实验一直在有序进行。据猪营养研究室主任车炼强介绍,他所在团队8位老师,近60名研究生,都在农场和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无一回家。车炼强谈到,为了做好实验,在雅安校区农场的团队师生要趁着晨间气温尚低,猪的采食量更高的节点,上午六点就要给猪喂食,然后打扫好猪场的清洁卫生,接着便要做一系列实验数据采集观察等工作。就这样他们在猪场一呆就是一天,直到夜幕降临,团队成员们却还不能休息,因母猪分娩多在夜间进行,如果有猪生产,他们还要做好接生工作。然而,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并不因脏活累活而退缩,反而笑称“只要猪儿好就比什么都好”。

水产动物营养团队在暑期也没有“打烊”。团队成员姜维丹教授谈到,因水产养殖比较特殊,鱼的采食情况和水温关系很大。对于温水性鱼类,四川地区每年只有一次也就是夏季是开展营养动物试验的黄金时期,所以暑假正是她们做试验的时候。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发扬“川农大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前共有12个动物试验在做,进展良好。

他们只是这个暑假坚守科研的众多川农人的一个缩影。不少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如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以我校动医学院临床兽医系研究生朱子琦为第一作者,2018级动检专业本科生漆明雨为共同第一作者,钟志军教授为通讯作者,题为“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nd integrons in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from captive non-human primates of 13 zoos in China”(中国13个动物园圈养非人灵长类肠道大肠埃希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整合子流行情况和特征)的研究论文。The Plant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水稻研究所题为《分泌型脂质转运蛋白OsLTPL94作为EAT1的靶标在水稻花粉壁发育中起作用》(Secretory lipid transfer protein OsLTPL94 acts as a target of EAT1 and is required for rice pollen wall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李平/李双成教授团队在水稻花粉壁发育调控机制方面的新进展……趁着假期,大家踏实地钻研着,辛勤地耕耘着,播下希望的丰收种子。

社会服务不停步

暑假中,川农人科研的身影不只活跃在实验室、实验地里,还有一群川农人,他们主动走出校园,用情用心用计用成果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7月26日至27日,学校副校长李明洲率农发院院长周伦理、副院长张韬及帮扶干部来到学校定点帮扶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重点就乡村产业振兴帮扶进行调研,并看望了驻村干部祖立义、付刚和在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团队。离开大杉坪,李明洲一行来到千万贯乡石板滩村,深入到致富带头人张尔姐家中,调研“玉-草-蜂-畜”循环养殖发展情况。得知学校支持发展的西门塔尔种牛长势良好、即将产生直接效益,“本土人才”技术逐渐成熟、规模稳步壮大,李明洲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村集体产业发展,在市场对接、专家指导、人才培养等薄弱环节上倾心尽力帮扶,希望乡村两级建好机制,一以贯之的把项目做实做好做大,促进产业发展更加兴旺。石板滩村点多面广,帮扶工作既要兼顾好面上,守牢底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又要在点上想办法、添措施,优化机制模式,注重示范引领,壮大集体经济。

为助力乡村振兴,帮助蜂农酿出脱贫致富蜜。7月19日,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师生一行前往达州市万源市红旗村,为当地蜂农开展了养殖蜜蜂的关键技术培训活动,并对养蜂关键节点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教学。在听完杨明显副教授的讲课和田间操作培训后,一位蜂农激动地说到:“养蜂是份甜蜜的事业。我养了快十年的蜜蜂,我乐于和它们打交道。今天听了杨明显副教授的指导,我注意到了在先前养蜂过程中一直存在但被我忽视的问题。希望像杨教授这样的专家可以多多来我们万源市,来我们红旗村对我们这些农民做技术上的指导。”

为促进四川省草牧业发展,满足四川草食性牲畜优质饲草料供应,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缓解四川地区饲草短缺的状况,7月23日,玉米研究所教授、省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唐祈林一行奔赴位于安岳县聚贤镇的四川倍成农业有限公司的千亩青饲、青贮玉米种植基地,实地调查了青贮玉米、饲草玉米长势情况,并对气温高、雨水充沛,病虫害高发,倒伏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随后,唐祈林一行不顾天气炎热,又赶往内江市中区张健养殖家庭农场进行调研,对饲草玉米种植密度、刈割期、施肥期以及施肥量等栽培技术进行了指导与交流。24日,唐祈林一行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大观科研基地与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当地研究团队就青贮玉米育种现状,多年生饲草、饲草大豆、饲草桑的应用前景及合作研究进行了交流探讨。

7月26至29日,科技下乡万里行水果44团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梁东教授和王进副教授一行在汶川县和茂县开展夏季果树栽培技术服务。在汶川县三官庙村、克枯村和茂县南庄村,专家们开展了甜樱桃栽培技术培训,重点讲解了夏季修剪应以调整骨干枝和疏除过密徒长枝为主、果实采收后应及时补肥、认真进行采收后树体病虫害预防等内容。在汶川县布瓦村,针对目前一些农户甜樱桃园中出现的叶片黄化和脱落现象,从病症发生原因、时间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在汶川县雁门村和茂县南庄村、壳壳村,梁东一行进行了李子栽培技术服务,主要针对采收期果实食品安全、采后施肥、夏季修剪和设施避雨栽培等内容进行了田间指导。

经济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四省藏区深度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提升路径与机制保障研究”负责人刘艳副教授、“四省藏区临界贫困群体‘悬崖效应’缓释及精准扶贫政策调适研究”负责人张华泉博士带领课题组的师生开展“追寻红色阿坝长征精神,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深入若尔盖县阿西镇牙弄村、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马尔康市梭磨乡毛木初村、黑水县西尔镇红岩村、汶川县绵虒镇玉龙村等25个村,围绕如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脱贫农户如何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难点、堵点等方面进行了座谈、走访和入户问卷调查。

暑假中,学校还组织同学们参加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前往大凉山等地区,结合专业特色与时代热点,扎实开展党史学习、科技支农、服务民生福祉等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跑出青春加速度,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

炎炎夏日没有阻挡川农大师生立足科研,服务社会的脚步,他们用高涨的热情、坚韧的毅力、深厚的学识服务着社会,温暖着民心。高温的天气还在持续,然而,川农人们并不打算停下脚步,他们会继续用实际行动书写兴农报国的动人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