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创新之策 以协同之势 多举措推进职称评审工作

2019-12-12 10:49:54作者:刘丽 审稿:侯永翠 来源:人事处 点击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岁末将至,随着《关于单列认定性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结果的通知》《关于本科专业教授岗位聘任的结果的通知》《关于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通知》相继发布,全校上下热切关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落下帷幕,32个中层单位共82名教师获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5名教师确认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其中,教授47名、副教授39名、高级工程师1名。

回望2017年10月,于学校而言,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具有110年办学历史的川农大成功跻身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列,学校迎来了从外延扩张发展转向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拓展教师职称晋升的空间,如何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快速成长,学校以职称评审权下放至用人单位为契机,立足办学实际和发展需求,以教师发展促学校发展为出发点,不遗余力地向政策要空间,紧紧抓住职称评审这个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行创新之策,多维度深化职称评审体制机制改革,以协同之势,多举措创新推进职称评审工作。

行创新之策 多维度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于学校而言,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增强社会服务质效,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大力厚植制度文化,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将制度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将制度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职称评审制度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改革的浪潮中经历了数次多维度的修订和完善。回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历程,学校坚定的改革步伐清晰有印。

2016年12月,根据国家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相关意见,学校出台《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明确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岗位的职称评审,不将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学术论文作为评审的限制性条件,主要评价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创新创业对社会和学校的实际贡献。

2017年4月,学校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调整职称申报条件的通知》,主动给职称评审“松绑”,全面取消了对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同时实行职称和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在职称评审工作中释放“人才红利”,实现了职称评审工作改革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2017年10月,为了实现本科专业的全面、快速、均衡发展,学校在职称改革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性地以公开竞聘的方式选聘教授,按需设岗、按岗竞聘,不看论文,不讲项目,不比经费,重点考察是否可作为本科专业教学统领型主讲教授,学校在人才评价破除“五唯”率先做出了积极探索,是职称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重大突破。

2018年3月,以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修订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适当调整评审程序和各系列各级别的申报条件,进一步优化了评审程序,取消代表作外审,将原单位评审组升格为学科评审组,首次单列思政课兼职教师评审指标和条件,充分体现了学校分类评价人才的改革理念。

2018年12月,为更好地体现高校的育人功能,学校出台《关于专业技术职务称谓调整的通知》,将科研型和推广型的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分别调整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系列的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分别调整为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此举更是符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的又一创新。

2019年4月,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分类定向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类型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出台了《关于单列认定性评审教授的申报条件》,结合入选“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层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国家自然(社科、艺术)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和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在指标限额内(全校每年不超过15个)认定性评审教授,鼓励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多出、快出标志性重大成果,展示了学校职称评审工作顶层设计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2019年5月、2019年10月,学校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及《补充意见》,每年单列兼职思政课教师正高和副高指标各1名,单列评审,并将省级及以上讲课比赛获奖作为申报或认定条件之一,将在《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及党报党刊发表的理论文章与CSSCI收录学术论文同等对待,足见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打造高水平思政队伍的决心,为兼职思政教师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协同之势 多举措创新推进职称评审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为我校继续强力实施“人才强校”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学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博士师资比率的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等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教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涌现,编制数偏少、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偏低的矛盾越发凸显,一定程度制约了青年人才的成长和晋升,甚至一度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的藩篱和瓶颈。

面对困境,学校没有等靠要,没有丝毫的徘徊和犹豫。2014年,学校多次向省教育厅、省人社厅专题报告和书面申请,获批将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占核定编制总数的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增加了如获至宝的89个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今年,学校再次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契机,申请将正高级岗位比例上调了2个百分点,又增加了无比珍贵的40个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两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调整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增加,是学校立足需求不断向政策要空间的实践创新,是岗位受限影响职称晋升的破局之策,也是推动人才快速成长的进阶之举,更是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的蓄势之为。

各学科评审组限额推荐高级职称申报人员的评审机制,使得申报者在学科组几位甚至十几位符合条件人员中胜出已实非易事,更何况即使推荐出来还要面临学校评审会不低于20%的硬性差额,老师们无一不倍感压力。然而,本科专业教授竞聘和单列认定性评审推荐工作,均不占各学科评审组正常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推荐指标,而是直接申报进入学校评审会参评,犹如高速公路两侧的辅道,极大程度缓解了部分学科评审组的评审压力,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教职工的晋升通道。

今年的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单列认定性评审、本科专业竞聘、正常申报评审三种申报途径分别于10月、11月、12月依次有条不紊推进、井然有序举行,以协同之势,多措并举推进职称评审工作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育才理念。

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每年单列认定性评审教授限额各5名,在限额内可无差额评审,且缺额类型的指标可调剂用于差额类型,大力引导不同岗位教师狠抓标志性成果和立足主体岗位职责分类定向发展。今年共14人符合单列认定性评审教授条件并成功晋升,其中,科研型教授11人,教学科研型教授3人。

本科专业教授竞聘中,“过去为竞聘专业做了哪些突出的贡献?”“将来能为竞聘专业做什么贡献?”“相比之下,你的竞聘优势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频频出现,体现了学校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项目的评审理念,重点对标教师对申报专业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实际贡献,重点把握教师担任本专业课程尤其是骨干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重点考察教师在未来专业建设发展中的统领能力,重点评审教师能否真正担当起专业建设发展的重任、能否得到专业内老师们的公认。2017年首次成功遴选20名、2018年成功遴选7名、今年再次成功遴选7名, 坚信这34名本科专业教授必将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机、活力与动力,带动专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在正常晋升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正高级差额评审20%,副高级差额评审40.5%,考量着评委们的公平公正,横着比、竖着看,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申报者更是比拼突出业绩、比拼标志性成果、比拼累计贡献,通过的理应通过,遗憾差额的,唯有摩拳擦掌来年再战。学科评审组推荐共74人,成功晋升高级职称52人,含兼职思政课教师教授、副教授各1名。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9年,累计87人成功晋升高级职称,是学校行创新之策,多维度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伟大实践,更是以协同之势,多举措开展职称评审工作的显著成效。

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晋升空间不仅如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或特殊奉献可提名直接进入单列评审程序,引进人才直接单列认定性评审相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设置了上不封顶的高级专业技术特聘岗位,新入职博士即享受讲师一级岗待遇、两年后自动享受副教授三级岗待遇,一条条可圈可点的晋升政策,不舍不弃呈现于大家的眼前,唯有努力,方得肯定。

付出终有收获,截至目前,我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85人,其中,正高419人,副高56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在编教职工总数的49.5%,另有465位教师实现了低职高聘。

近年来,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息,并形成了具有川农大特色的职称评审模式。一路艰辛,压力重重,但这恰是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升的体现和印证。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探索,方能在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浪潮中直面新的挑战和机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