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学校正式启动实施双支计划。十年来,双支计划已成为学校乘风破浪、砥砺奋进、深化改革的“发动机”,有力地推动了学术人才—研究团队—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一体化发展,加快了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彰显出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的崭新格局,引发了校内外广泛关注和赞誉。
累计资助近3亿元 受益面广
十年间,已累计资助经费29669.26万元,并体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资助经费逐年增长。资助经费从2009年的近1200万元增至2018年的近5000万元,增长3.1倍,年均增长率15.25%(见图1)。2019年预估资助4864.5万元。
图1 2009-2019双支资助经费情况
二是层次资助占总资助经费比例最高。资助经费中,层次资助16156.41万元,占54.46%;后补资助9784.13万元,占32.98%;教授、农村发展研究、社科研究、艺术和院级专项资助1304.26万元,占4.4%(见图2)。
图2 2009-2018双支资助类型分布情况
三是在后补资助类型中,最多的是收录论文。收录论文后补资助5958.69万元、占60.9%,科研成果1331.99万元、占13.61%(见图3);
图3 2009-2018后补资助类型分布情况
四是资助受益面广。先后有1507人获得各类资助,其中获得层次和后补助资助865人,仅获得后补资助171人,仅获得教授、博士、院级和社科专项资助471人。
五是40岁及以下教师受益最大。除第一期的团队资助外,40岁以下教师共获各类资助10632.34万元,占39.31%,40岁-50岁教师共获各类资助10454.02万元,占38.65%,50岁以上教师共获各类资助5959.03万元,占22.03%(见图4)。
图4 各年龄段教师受资助情况
学术队伍成长的“指南针”
十年来,符合层次条件人数不断攀升,表明学校学术人才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一期(2009-2012)符合申报层次条件人数从181人增至371人,增加190人,增长1.05倍;在二期(2013-今)申报层次条件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达到申报条件的人数仍然一路攀升,从2012年的371人增至2019年的743人,增加372人,增长1倍(见图5)。
图5 2009-2019符合层次条件人数变化趋势
入选层次人数逐年增加,表明学校学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越来越高。2019年入选层次657人,比2009年的181人增加476人,增长2.6倍(见图6)。在第二期执行限额资助、差额评审政策背景下,2019年入选层次人员较2013年增加228人,增长53%。
图6 2009-2019入选层次人数变化趋势
高层次竞争日趋激烈。符合第二、三、四层次申报条件人数持续增长,至2017年达到231人的历史最高水平(见图7)。其中,因2018年再次提高主持项目、收录论文、专利数等申报入围门槛,符合申报条件尤其是第四层次的人数有所降低。
图7 2009-2018高层次符合总人数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越来越多,有力地推动了四川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人数的不断增长(见图8)。
图8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数量
入选层次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青年教师日益成为人才队伍的新力军。当年度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入选层次人数从2009年87人增至2019年的438人,增长5倍,其中,入选高层次人数从2009年5人增至2019年的37人,增长7.4倍(见图9)。
图9 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入选层次及高层次增长趋势
统计结果显示,双支团队获得的后补助占整个后补助一半以上,不仅团队人员人均后补助从2009年2.5万元增长2018年的4.1万元,而且人均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也从2009年的38.4万元增至2018年的43.2万元,占总经费的7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科研优势与特色进一步集成优化,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效日趋提升。
十年间,新增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农业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4个、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14个、省教育厅创新团队14个、省社科联创新团队2个。
科技工作腾飞的“助推剂”
十年间,承担纵向项目2908项,到校经费12.66亿元,科技项目经费持续增长。2012年纵向项目经费总经费突破1亿元、2016年国家级项目经费突破1亿元、2018年纵向项目经费总经费突破2亿元。
十年来国家级项目经费8.29亿元,占纵向总经费近2/3(见图10),其中,归口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的项目经费超70%,国家自科(社科、艺术)基金项目经费近23%(见图11)。
图10 2009-2018年纵向经费占比
图11 2009-2018年国家级经费来源占比
国家自科(社科、艺术)基金项目由2008年13项增至2018年的73项,增长5.6倍,经费增长10倍(见图12)。
图12 2008-2018年国家自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跃上新台阶,在25所农林院校中排名由2008年的18位,上升到近年的8或9位。2014年以来,在四川高校中排名第4位,省属高校中稳居第1位(见图13)。
图13 2008-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数排名
十年来,收录论文数量逐年攀升,质量持续提高。共后补资助各类收录学术论文11813篇,其中2009年后补资助137篇,2019年资助1840篇(见图14),增长13.4倍。
图14 2009-2019年后补资助各类收录论文情况
发表获后补资助的SCI收录论文4837篇,占论文总数的40.9%(见图15),其中IF超过8的论文61篇,先后实现在Natrure Genetics、Cell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标志性突破。
图15 2009-2019年后补资助各类论文占比
SCI收录论文数量从2009年的69篇增至2019年的861篇,增长12.5倍(见图16)。
图16 2009-2019年后补资助SCI论文情况
年度引用率从2008年的442次增至2018年的15464次,增长35倍(见图17),为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提供了保障。
图17 2009-2018年SCI论文被引频次
发明专利和新品种专利技术成果稳定增长。共获授权专利6502件、审定新品种287个,主推技术41项。其中发明专利持续增长,近6年后补资助数量稳定在90件以上(见图18)。
图18 2009-2019年后补资助授权专利数量
后补资助国家级品种66个、省级品种221个(见图19)。
图19 2009-2019年后补资助品种数量
国家级科技奖励取得新佳绩。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5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44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23项,实现了社科类省部级一等奖的新突破。
学校学术声誉的“加速器”
十年间,以双支计划为核心的一系列新政实施推进,为推动学校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不仅有效的支撑了ESI排名、第四轮学科评估,有力地提升了学术声誉,而且引发了众多兄弟院校前来学习交流。
如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首次上榜,排名全球前901-1000名,排名全国高校123名,在全国农业类高校排名位居第8位;2009-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3项,农林高校居第9位(见表1)。
表1在国内农林高等院校中各类排名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