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去科技的火种 点燃致富的希望

2010-12-16 09:18:50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带去科技的火种点燃致富的希望
  ——我校服务现代农业谱新曲
  
    声势浩大的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刚过去不久,省级农民创业培训示范班又意犹未尽的结束了,紧跟着屏山县涉农科技干部及骨干人员培训班开班了,一批一批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骨干通过这些培训,走进我校学习现代农业的知识。“在四川农大的培训学习,将是我们梓潼县农业发展的转折点,也将是我个人的重要拐点。”参加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后,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朝华很是激动,“开阔视野,增长眼界,对于我们梓潼县确立现代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制定未来的农业推广规划和‘三农’政策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校积极发挥人才科技优势,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库、农业农村发展助推器、灾后重建先行军、新农村建设智力源、服务区域发展发动机的作用,为农村带去科技的火种,点燃群众致富的希望。
  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库
  作为四川唯一一所“211工程”农业大学,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既“顶天”瞄准国际科技和学术前沿,又“立地”围绕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扣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需求,在农业农村重大关键技术与高新技术上下功夫,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7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审定主要粮食作物、林业、果树、经济林、花卉、蔬菜类新品种100余个;形成各类食品加工、栽培、保鲜、生态环境建设、新种植模式等新技术,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1项,为四川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顶天”就要上水平,一系列获得大奖的科研成果蕴含着巨大的科技能量。
  2009年,李仕贵教授主持的“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是继明恢63后,我国杂交稻恢复系配合力育种上的重大突破,组配出包括7个国审品种在内的40余个杂交稻组合,其中5个遴选为农业部超级稻,累计推广1.97亿亩,其中国内推广1.88亿亩,新增稻谷80.2亿公斤,新增产值120.3亿元,创收外汇976.3万美元,比“十五”期间的当家品种汕优63的经济效益高出2倍,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代文和吴德教授主持的“母猪系统营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我国母猪生产效率低的难题,首次提出了母猪系统营养理论,确定了母猪系统营养参数,研制出了一系列的饲料配方、饲料产品及配套的饲喂饲养关键技术,制定了猪饲养中国行业标准1套、四川省地方标准3套,并在四川等18个省市近数百家企业得以快速推广和应用,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3.42亿元,新增利税3.7亿元,对实现四川省新增千万头猪、加快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校动物科学类无国家大奖的空白。
  目前,还有一批研究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荣廷昭院士利用玉米近缘种与玉米杂交产生“异杂种优势”选育“饲草玉米”的新方法,育成以“玉草1号”为代表的系列高产优质饲草新组合,玉草1号为多年生草本,抗寒,抗旱能力强,生态适应性广。每年可以刈割3-6次,每亩鲜产8000-12000公斤,比对照墨西哥玉米平均增产50%以上;茎叶嫩绿多汁,适口性好,品质优,相对饲用价值(RFV)为82.62,为我省发展畜牧业,解决牲畜与人争粮争地的矛盾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子。而由科技处张健教授、林学院胡庭兴教授领衔的“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项目,为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获得了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立地”就要脚踏实地,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到大地。
  11月,正是小麦播种季节,一台“铁牛”在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王会芳的田里欢快忙碌,这是她请来的生力军——新式小麦播种机,“以前这块地两个人两天才播得完,现在不到20分钟就可搞定!”王会芳很是满意这个新帮手。
  小麦机播技术正是我校带来的新技术,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遂宁及眉山示范,动力机播技术可使套作小麦每亩增50公斤以上,增幅20%以上;播种功效3亩/小时,每亩成本20元,节约劳动成本180元。
  “现在农村号称6199部队,青壮年较多外出打工,老弱妇孺在家,农村劳动力薄弱,人手不够,常常导致错过最佳时节播种小麦,即使播后灌溉也困难,从而导致小麦单产难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研制出2BSF-4-5A型小麦谷物播种机。”农学院樊高琼介绍。该播种机拥有几大优点:调种方便、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突破了四川丘陵旱地套作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瓶颈。现在,免耕动力机播技术成了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生产的新亮点。
  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上捷报频传。在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实施的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首次实现套作周年作物总产量和总产值过两千的目标。位于汉源的6.1万亩高海拔地区水稻丰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示范片,平均亩产663.0公斤,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亩产599.2公斤/亩增产63.8公斤,增幅达11.4%,平均每亩节支38元,增收节支合计达932.32万元。郫县机插秧经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亩产达到了808公斤。彭山免耕留茬抛秧节水模式经省农业厅组织的验收,高产田亩产达到了730公斤,万亩片平均增产10%以上。由我校秦文教授负责的清见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质量跟踪及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过三年的努力,经臭氧处理后在8℃下可贮藏91天,果实腐败率低于8%。“肖核桃”、“吕樱桃”、“王枇杷”、“王鸭子”等新品牌成为群众致富新宠。
  当好农业农村繁荣的助推器
  在“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推广转化模式的基础上,我校不断创新服务推广平台,通过“农业科技110”、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形式以及依托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通过战略研究、政策咨询、编制规划、专家挂职等模式,让专家技术和地方、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为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开拓出了一条崭新通道。
  几台电脑、几部电话,别看“农业科技110”办公室设施简单,但其酝酿着服务现代农业方式的变革。
  点开视频,坐在学校“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可以欣赏到简阳市一个葡萄园里的葡萄树叶子在风中轻摆,远程诊疗辅助系统真切地演绎着现代科技的力量。目前全省共建立53个这样的远程诊疗辅助系统,结合农业科技110专家共享平台、短信平台、电话平台,可以连线几千里外的专家为农民答疑解惑。目前,已经集合了全省62个养殖、种植类别的1159名专家随时随地提供咨询服务。
  今年8月,四川合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射洪瞿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生病害,病情来势凶猛,迅速在基地蔓延,凡是椴木上长有密密码码如头发丝状菌丝的灵芝就基本停止生长甚至倒伏死亡;黑木耳、茶树菇生产培育菌袋外长出了白色的或橘红色的卵形或近球形东西,这些东西传染非常快,原来用的农药根本治不住。县农业科技110工作人员也不知道病因是什么,于是拍下照片,通过网络传送给我校资环学院微生物系廖德聪老师和田鸿老师,发现病情很严重,田鸿老师专程赶到当地会诊,后发现是链孢霉病、木霉病、黑团病,提出了防治措施,公司对症处理,病害迅速得到了控制,为公司挽回了10万余元经济损失。
  专家大院作为服务“三农”的新举措,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喜爱。
  作为汉源水果专家大院的首席专家,廖明安教授很是知名,连街上的三轮车师傅都认识这位常来进行技术培训的“廖专家”。“廖老师为我们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果树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为汉源作了不少贡献。”汉源九襄镇农技站副站长唐汉蓉说。
  水果专家大院成立于2003年,几年来,廖老师等专家共向当地农户推荐引进了100多种优新品种,甜樱桃、金花梨、中华寿桃等已经成为当地的主打品牌,去年,汉源县水果产量达18.5万吨,在全省水果二十强中排名第6。
  仁寿县龙正镇张鑫年和乡亲们搞了2000多亩大棚蔬菜种植,在严泽生副教授等的帮助下,尽管前期遭遇洪灾,“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尝到科技甜头的张鑫年再也不愿放开严老师的手,今年4月和学校签订了蔬菜专家大院协议:“四川只有一个农大,我们希望能用好学校的科技优势,加深合作,真正推动我们地方的经济发展。”
  藏茶氟含量高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藏茶厂的大问题,作为名山县朗赛藏茶专家大院首席专家杜晓,带领研究团队,进行了新产品低氟藏茶包、红奶茶等新产品的开发。目前低氟藏茶包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产量达到每月2000Kg。在他的调研和建议下,名山县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构建中。
  学校目前已在雅安、广安、乐山、德阳、成都市等地建立了32个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石棉黄果柑,石棉草科鸡、双流草莓、草坝鸭子、二郎山山地鸡……这些专家大院正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引领着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迅速集成组装相关科技成果,积极助推灾区产业恢复和发展。学校先后组织专家500多人(次)到灾区实地考察调研,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时编写10余万册(份)灾后农业生产、生态恢复与重建应急技术资料发放到灾区。在德阳、雅安、都江堰、青川、绵竹等地实施灾后重建项目2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集成示范农业现代科技,引领灾后科学恢复重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安县地震灾后重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有效集成60余项现代农业科技。通过实施,安县蛋鸡养殖规模提高到270万只,远超灾前120余万只的规模,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
  当好服务区域发展的发动机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把高等农业教育延伸向基层,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依托设在我校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采取招收农业推广硕士、定单与定向培养、短期培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以及与农技推广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近5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人员超过15万人(次),开展科技宣传和咨询活动3000多次,编写各类科普教材30套(部),发放科技资料30多万册(份)。特别是在培训四川省农村党支部书记中,采取分类型办班、按需求设课、社会化选学和菜单式管理,2006年至今培训1万余名村党支部书记。
  农业科研唯有推广运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才能彰显其价值,这是学校一直倡导的理念,为此,学校不断健全服务工作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小麦育种专家任正隆教授是改革开放后首位海归农学博士,回国以来,他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走出了一条充满创意“从基因到餐桌”研究之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推广全程介入,因为“不能让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如今,建立在邛崃的小麦育种基地带动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种植5万余亩,带动农户4万余户,实现农民增收1512万元。为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学校专门划拨10万元专项科研基地建设费。
  这是学校鼓励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招之一。今年7月,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00万支持科技成果推广。在去年,学校新出台的教职工奖励办法和社会服务工作业绩评分中正式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考评机制,计入“工分”;评聘推广教授(研究员),评聘后待遇与其他学术型职称人员的待遇相同;允许科技人员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办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搞技术承包或技术入股;大幅度提高科研回收、科技服务、科技咨询、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等收入中的个人提成奖励,
  学校还把近几年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制作成一份“菜单”,发到全省各地,请他们根据自己需求“点出”适合自己的科技服务大餐。良好的政策牵引与大家内在激情结合,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我校的科技推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其中近五年推广科技成果200多项(次),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30多亿元。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