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543战略”,打造“一基地两体系”,强力推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进程!党委书记邓良基的报告掷地有声,历时近两个小时的报告被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一次次打断,7月8日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点燃了3万师生员工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
近半年来,学校将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这一战略结合起来,乘着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带来的东风,谋划长远,扬帆起航。
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543战略”之“5”,即指着实打造以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五大建设”:
一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每年至少投入500万元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凤来朝。现在,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四川农业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等各种招聘公告,吸引了数万人次点击,数百人次报考,1年多时间已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非编制教学辅助人员多次,其中仅2009年就招聘博士30人、硕士12人,今年又招聘博士47人、硕士45人,引进优秀人才6人、高端人才2人。同时,为了鼓励教职工出国深造、进修提高,学校规定凡回校者待遇补发,还要为其计算“工分”。如今,已有相当数量的教职工学成归来,求学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二是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学校大力推进高水平学科群建设,将按照“211工程”三期建设方案,以西南区作物科学与技术等5个项目为龙头,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科群建设上水平、上层次,使一批重点学科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如今,学校已有70个本科专业、73个硕士授位学科专业、32个博士授位学科专业、3个专业学位授位学科、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4个部省重点学科、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创新团队。同时,正整合力量,在成都校区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三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发展纲要,为学校大发展提出了重大任务,提供了重大机遇。为此,学校拟定201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力争达到3.5万人,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5000人。如今,各类全日制在校生已达3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4000余人,实现既定目标已为期不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教学质量推进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把就业当作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学生就业“三个百万”工程,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如今,这些措施业已开始实施,并产生相应的成效。
四是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推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为此,学校进一步优化了校区布局和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一校三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科学合理、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随着都江堰分校去年11月改为校区、今年11月校区学院由原副处级升格为正处级建制,一校三区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为了激励广大教职员工勤奋工作,干出业绩,学校努力构建“让绩效得到充分肯定、公平得到适当兼顾、累计贡献得到基本认可”的体制机制,确保实现教职工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千方百计力争多途径实现教职工人均收入稳步明显增长。原定每年200万元奖励各方面做出突出业绩的教职工,但实施的第一年即远远超出,于是改为每年不少于300万元,今年更是翻了一番多,达到622万元!学校不但足额兑现,还鼓励大家“越多越好”!此外,在校内分配中将各类人员的业绩挂钩,岗位津贴、年终奖均有大幅度增加。
五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要求,学校加快异地重建项目——成都校区建设步伐,实现2010年国庆后投入使用、春节前近万师生入驻的目标。与此同时,成都校区二期建设即将动工。进一步加大都江堰校区建设力度,目前校区维修加固和教职工住房等一期工程已完工,综合楼等二期工程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在雅安校本部,基础设施继续得以完善,高层次人才公寓土建工程已建到10楼,将于2011年完成。
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543战略”之“4”,是指切实构建以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的“四大工程”:
一是以“211工程”双支计划为基础,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每年投入1200万元的“211工程”双支计划已连续实施两年,而今年不但用足了1200万元,还将机动300万元也投入其中,总经费近1600万元。原计划组建30 个左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并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仅两年就组建团队25个每个团队都承担着重大的科研项目;该计划已惠及500人次以上,使之顺利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在该计划的激励下,一批成果逐渐浮出水面,如以我校引进优秀人才卢艳丽博士为第一作者、以我校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的科技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PNAS)》在线刊出,影响因子达到9.43,创下新高。
二是以科研条件建设为重点,实施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工程。学校决定每年投入1500万元实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每年投入至少50万元设立创新基地建设基金。
三是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实施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工程。以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实施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工程。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在涉农领域继续强力推进;同时每年至少投入100万元支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相融合的软科学研究。
形成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
“543战略”之“3”,是指努力形成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的“三大计划”:
一是强化政策导向,实施科技服务机制创新计划。为此,学校每年至少投入10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投入保障机制。今年已顺利完成评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启动资金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2项。二是坚持服务牵引,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服务团队培育计划。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服务团队,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领军人才,培育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熟悉基层情况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三是着眼引领支撑,实施创新服务平台构筑计划。主要构建品种转让、技术转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产学研一体化校地合作平台,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术培训平台,构筑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等4个平台。
如今,学校依托已有基础,奋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成效渐显。仅今年,就建立专家大院3个、合作地方7个、企业9家,32人被授聘为首席专家,50人为专家组成员。累计已有专家大院33个、以我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园区10个、合作地方50多个、合作企业200余家,向地方派遣科技特派员近80名,进入国家、省《丰粮工程项目》等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30多人;争取到国家和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5个,项目经费100万元。仅在雅安市,学校就选派了多人到地方挂职,6人担任了副县长;与雅安市联合申报雅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已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
今年,学校还被认定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与各级有关部门联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超过3万余人次;组织送科技下乡5次,200多人次携带200多项技术、10万份资料参与科技三下乡活动10多次,解答农民提出的生产问题1000多个,咨询2万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设在校内的“农民科技110”,咨询电话累计达1.5万余次,网络联系3万人次,短信联系2千余次,其中有400余人次专家教授解答农业生产与科技问题,辐射近十个省市。一年间,学校在我国和越南等地推广科技成果90多项、新品种9000多万亩、果树优良新品种300多万株,畜禽疫病防治达2亿只,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70亿元。最近,为强力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又分别与崇州和大邑谈判,建立上千亩的教学科研基地和现代农业创新与转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