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用人机制 推行合同管理
——我校出台《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实施办法》
日前,《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实施办法》(校人发[2012]25号,下称《办法》)正式印发。《办法》是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宏观背景下研究、制定和出台的,它不仅关系到用人机制转换和聘用人员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教职工队伍建设和事业可持续发展。《办法》究竟有哪些亮点、看点和创新点?五个关键词诠释了其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科学性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既要务实有效,又要依法按规。这是衡量制度科学性的第一要义,《办法》充分彰显了这一特点。《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28号)分别于2011年3月和2011年8月相继印发,《办法》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最新文件精神,并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以及《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9]97号)等政策慎密制定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了教职工队伍数量、类型、结构和层次。总起来看,《办法》以推行合同管理为基础,以转换用人机制为核心,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关键,以凝聚教职工人心为目的,形成了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规整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系统性
《办法》印发之日,原《关于贯彻执行科技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校人发[2009]21号)、《非编制教学辅助人员聘用管理实施办法》(校人发[2010]2号)、《非编制工勤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校人发[2010]3号)、《后勤非编制专业技术和管理助理人员聘用管理实施方案》(校人发[2010]4号)、《关于非编制聘用人员管理的补充规定》(校人发[2010]31号)等5个文件废止之时。过去的5个文件整合为当前的1个文件,这一道貌似简单的“减法”,却解决了以往单个文件存在的内容不够系统、分类不够完备、操作不够规范等诸多问题。《办法》共8个部分42条,涵盖了岗位设置、岗位条件、招聘程序、级别与待遇、考核、岗位调配、续聘解聘与离职等各个方面,聘用人员的准入、管理和退出各个环节也自成体系。
关键词:完备性
“按需设岗”是《办法》着重强调的。比如,允许在事业编制教师明显不足的本科必修课程设置教学助理岗位,这对舒缓一些课程教师紧缺的瓶颈制约将起到积极作用。又如,着眼增强社会服务效能的工作方向,增设了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并与原后勤专业技术岗并称为技术助理岗位。为使岗位类别的划分更细、定位更准、权责更明,《办法》将原非编制教学辅助人员、非编制工勤人员、后勤非编制专业技术和管理助理人员3个岗位类别统一明确细分为7个,即:教学助理、实验助理、科研助理、管理助理、政工助理、技术助理和工勤人员,这为形成符合用人单位特点和不同用人需求的人事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从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前瞻性
在按需设岗、科学设岗的前提之下,人员“准入”条件也因岗有所区别。《办法》根据各类岗位的实际工作性质,对应聘者的年龄、学历学位、留学背景和工作经历作了详规。比如,在学历学位方面,《办法》对助理岗位按两个层次“划线”,其中:教学助理和政工助理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获硕士或博士学位,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者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管理助理、科研助理、实验助理和技术助理要求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或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者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原文件对各助理岗位的学历要求统一为大学本专科,《办法》则以竞岗“门槛”的差异化取代了整齐化。更为重要的是,《办法》对学历学位作了整体上的提高,这是从有利于延揽人才和储备人才,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作出的前瞻性决策。
关键词:人本性
《办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统筹规范各岗位类别工资构成,着力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制度,切实保障聘用人员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办法》把实绩与奖励、慰问、福利结合起来,专门设置了绩效管理费,并统一按教学科研单位人均管理费联动计算划拨,明确用于管理与服务部门的公益性聘用助理和工勤人员的年度绩效奖励、集体活动费、节日慰问费和加班费等支出。这为聘用人员安安心心工作、开开心心生活提供了刚性制度保障。又如,参照相应等级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及津补贴标准,明文规定教学和实验助理按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计发教学酬金,科研、技术、管理和政工助理按月发放坐班津贴。这也充分彰显了《办法》尊重劳动、既体现贡献又体现奉献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