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到2015,5年的思想解放,赢来一种胸怀; 5年的改革创新,筑炼一种气质; 5年的砥砺奋进,弘扬一种精神;5年的力量凝聚,塑造一种精彩;5年紧扣民生脉搏,师生员工生发一种新的幸福……本网特别推出“我看五年变化”系列专题报道,聆听各项事业铿锵发展的脚步声。
……………………………………………………………………………………………………
自2010年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在稳步推进后勤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后勤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给后勤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持续加大后勤投入,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校园旧貌换新颜,初步构建了与学校定位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
改革人事制度 激发后勤活力
“后勤员工在川农大改革发展中做出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2010年1月举行的后勤工作会议上,学校校长郑有良向台下数百名一线后勤员工深鞠三躬,他十分动情地说道,“后勤人辛苦了!委屈了!拜托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学校高瞻远瞩,立足后勤实际,以人事制度为核心,对后勤管理体系不断认真梳理、不断科学谋划、不断改革创新。
2010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非编制聘用人员的管理,调动后勤聘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后勤非编制专业技术和管理助理人员聘用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将后勤聘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助理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由学校承担核定编制控制数内专业技术、非经营性部门管理助理人员的全部费用。2012年,学校按照后勤工作性质,将后勤各组成部门划分为公益性、服务性和经营性,明确将公益性部门人员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全部人员费用由学校承担。
后勤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后勤员工真正成为了人事制度中的“川农大人”,不但稳定了后勤管理和技术骨干,改善了后勤人员结构,保证了后勤服务工作“后继有人”,同时让“断奶”多年的后勤不再为生存而忧虑,转而一心一意谋服务。良好的制度架构,让后勤迸发出了无限活力和惊喜。“减少的是人员数量,增加的是任务体量,提高的是服务质量”,这是对后勤过去五年来的真实写照。2015年9月,三校区后勤在岗员工1144名,较2010年9月1175减少了31人。与此对应的是后勤服务体量和服务难度的逐步增大及后勤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成都校区的启用、都江堰校区的扩容和雅安校本部的灾后重建,学校后勤管护面积和服务对象增长了接近一倍。在2014年满意度测评中,师生对后勤整体满意度达93.67%,较2010年的88.19%增长了5.48个百分点。
注重人文关怀 员工干劲十足
后勤群体是整个校园人事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环,人事处曾用“五个极大”概括其特征:学历跨度极大,覆盖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部教育层次;年龄跨度极大,从90后50后,最大年龄差近四十年;岗位跨度极大,从清洁工、厨师、绿化员到特种电工,几乎就是一个万花筒;身份识别极大,从合同制到在编,几乎覆盖了学校人事阶梯的每一层级——在此基础上,存在着工作内容、岗位时间、薪酬体系等方面的差异极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充分注重对后勤员工的人文关怀,“后勤人也是川农大人,还是最可亲可敬的川农大人!”面对后勤员工职位认同不强、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学校果断决策,将全体后勤合同制员工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并逐步完善了“岗责分明、能上能下”的激励体系。通过激励措施,一批默默奉献、甘当人梯的后勤员工从学校发展中获得了回报。据统计,工勤五级岗工资从2010年到2015年增长了50%,部分合同制员工还住上了学校公租房,这对合同制聘用员工比重达86%的后勤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心剂。
通过一系列举措,员工干劲普遍更足、积极性明显上升,后勤工作更具活力,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了“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在充满艰难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后勤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朴素精神,战高温,斗酷暑,刷新了110天连续不休假的“新记录”,为学校灾后重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五年来,涌现了高雅康、程天泽、谢维旭等“川农大好人”,涌现了邓瑞仙、熊雪霞等一批“最美阿姨”,涌现出了刘茜、蒋增军等一批技能标兵,涌现了“垃圾转运班组”、“2117维修热线”等一批先进集体。2010年以来,后勤先后获得全国性先进表彰30余人次,省级表彰100余人次,得到了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肯定。
依托灾后重建 提升保障能力
在“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大地震中,处于极重灾区的川农大损失惨重。面对前所未有的灾情,学校党政审时度势,做出了积极推进灾后重建、科学布局校区的决策。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依托学校不断增强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不断改善的校园硬件环境,三校区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座崭新的成都校区拔地而起。新家兴业、筑路铺砖、种草植树……后勤人历尽艰辛,逐一克服了“缺水、缺电、缺气、缺绿化、缺场地、缺座位”的种种难题,短时间内崛起为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新校区建设典范。都江堰校区旧貌焕新颜。都江堰校区在地震中损失重大,校园面貌亟待改善。学校逐步启动了灵岩河、樱花园、九曲桥、学生宿舍等区域的改造和美化,使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成为都江堰校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硬件支撑。雅安校本部华丽转身,整体已超震前。老区主干道进行沥青化铺筑,四教、七教、五政、新校区校门修葺一新,学生宿舍和食堂电力改造……经过了两次大地震的雅安校本部,在后勤员工“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的常态中,如期兑现了还师生一个美丽校园的承诺。
创新后勤管理 提升优质服务
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曾要求,要不断研究和创新后勤工作,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年来,后勤立足学校发展,强化模式创新,在提供优质服务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不断深入技术创新。以节能减排、提高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创新、废旧利用等措施,努力构建节约型后勤。实施全员创新模式。设置了“技术创新奖”,不限岗位、不限名额,一批技能标兵脱颖而出。宿舍管理成为省内外高校学习考察的模式标本,校园绿化景观设计荣获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度金奖,动力修缮部门多次获得节能减排先进单位,校医院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评估。
不断强化服务创新。以提升师生服务体验为目标,搭建多元化诉求渠道,加强构建开放型后勤。“川农后勤服务”微博、微信先后上线,已经成为学校机关部处中最活跃的微博平台,同时在QQ群、回音壁、公司网站、百度贴吧和师生的互动已经成为常态。在“互联网+”的时代,后勤走出“提供后勤服务”单一功能的城堡,搭建了“师生共同参与后勤服务”的平台,让每一位享受后勤服务的师生员工也同样参与到后勤工作中来,变后勤服务的客体为后勤服务的主体。“后勤主导、师生参与、全体受益”的互动型后勤服务体系初现雏形。
不断探索模式创新。开启参与式管理新模式。“我的后勤我做主”,在引进校内商铺、通宵供电、安装空调、假期开放学生宿舍等决策上广泛邀请师生代表参与,达到了绝大部分学生满意的局面。“允许创新性尝试”,尝试多元经营模式。2014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后勤引入社会化餐饮参与餐饮服务,对后勤服务起到了良好的补位作用。
回顾过往五年,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后勤人围绕学校发展这个中心,不断深入改革层级、不断强化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砥砺中奋力前行。成都校区的拔地而起、都江堰校区的蒸蒸日上、雅安校本部的悲壮崛起,无不浸染着后勤人的心血和汗水。面向新的五年,一幕新的蓝图已经展开,一千余名后勤人,仍旧如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开始了新一轮的奔忙。在学校发展的浪潮中,他们必将参与历史并且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