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 形成扶贫强大合力

2016-06-21 16:53:54作者:杨雯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对学校的许多专家学者来说,三天端午假期注定一如平常的忙碌。6月8日,小长假前夕,临下班放假还有不到半小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敏接到了副校长杨文钰打来的电话,问询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达川那边适合种植和养殖的品种确定下来没有?确定的负责专家具体是哪位老师?品种要明确当地最适宜的一两样,要精不要多……”

  在川农大,科技扶贫早已成为了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师生共同的关注和行动,全校上下整合多方资源,以满腔热情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构建起整体联动、全员参与、颇有特色与成效的扶贫新格局。

  领导班子:营造氛围 以上率下

  从1983年与大邑县签订了校县共建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协议算起,校地合作走科技扶贫的路上已坚持了33个年头。

  转眼2016到了,这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四川脱贫攻坚的第一年。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扶贫攻坚战,想方设法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提供条件,更好地调动校内广大师生参与扶贫的积极性。除了进行全校动员,出台引导性政策,将教师扶贫工作纳入社会服务计算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要素予以肯定外,学校还制定了《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针对全省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的具体问题,明确不同的脱贫致富之路;还决定每年单列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扶贫新技术、新品种和对解决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问题的研发;在新的《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中单列扶贫业绩分,加大对相关工作的支持。另外从2015年开始,学校还在科技厅支持下积极组织科技扶贫专项课题的申报,去年首批约有十余项课题获准立项,今年此项工作正紧张开展。

  不仅如此,党委书记、土壤专家邓良基教授挂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在不同市、州、县(区)打头阵,带头积极参与到科技扶贫具体工作中。

  邓良基的大量时间是在贫困村的田间度过。为汶川县厘清科技扶贫的思路,为武胜县开出了致富“秘方”——引进新品种,升级枣子产业,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做讲座、率队调研、参与发展规划讨论……除了汶川,还有巴州、平昌、邻水、雷波、泸定等数十个贫困区县留下了他的脚印。为更好推进扶贫见实效,有的地方他更是多次前往。

  “作为农业高校,四川农大责无旁贷,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最大可能满足扶贫工作需要,校长郑有良教授在扶贫工作制度架构上付出了大量心血。

  党委副书记庄天慧教授带领“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团队”与四川省移民扶贫局共同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作为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还率中心同事和省社科院、西南民族大学等专家组成第三方评估专家组,一起承担了评估全省精准扶贫成效的任务。此外她还率队深入秦巴山区的南充市仪陇县、巴中市恩阳区的五个乡镇、八个村,走访六十余户贫困家庭,实地了解群众的脱贫需求。

  副校长朱庆教授率专家团队扶助广元市、平昌县发展土鸡产业;推进学校与广元市、蓬安县的校地合作在种植业、养殖业等多方面扎实开展;带队赴宜宾市筠连县、甘孜州乡城县考察调研。

  副校长陈代文教授率专家赴学校对口扶贫区广安市前锋区,问诊把脉各乡镇与企业在发展产业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与瓶颈。

  副校长杨文钰教授率专家组到旺苍县高阳镇关山村,提出在当地构建玉豆草畜果循环产业致富模式,一一走访贫困户,“对症下药”进行帮扶。

  ……

  校领导班子以切实行动努力推动着扶贫工作开展,正如党委书记邓良基所说:“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校内单位:发挥优势 协同服务

  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原是从几十公里外搬迁来的彝族移民村,村民绝大多数是“无文化、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的农民,人均耕地仅0.7亩,主要收入来自种植和牛羊养殖。在组织农学、动物科学相关专家两次实地走访考察的基础上,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根据山区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荐优良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帮助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帮助村民应用“玉-豆-草-羊”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吉洒他尔、马书体、吉作哈呷家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今年1月,利用申请到的学校扶贫专项经费,农发院向他们每家赠送刚刚研制成功的第五代全新装配式标准化羊圈两间、优质南江黄羊种羊8只。送羊同时还送技术,针对羊圈的使用、肉羊养殖技术、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秸秆处理与饲喂技术等进行一对一培训,并鼓励他们,用勤劳和科学战胜贫困。

  不到半年,三家人都各添了好几只小羊。大杉坪村第一书记陈立兵说:“有了这些羊子,脱贫就有了厚实的基础。”其中马书体家更是脱贫在望,他家已发展起有羊30多只的羊群,收入增加还让他在村莼菜合作社中有了股份。目前,在我校技术成果支持下,有数十户村民组建起了南江黄羊养殖合作社,预计两年后进入丰产期,覆盖的农户预期户均增收5000元。

  对于我校重点扶贫县(区)之一广安市前锋区,帮扶更是不遗余力。在前期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农发院组织了两支专家团队,分别由副校长杨文钰、陈代文带队前往,围绕当地种植和养殖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奔赴多个乡镇的田间地头、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与乡镇负责人、企业业主和农户深入交流,进行具体指导。

  在学校帮扶联系村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原来有近1/5的贫困人口,是省定贫困村。学校专家团队帮助该村确定了水果发展的品种、购买地点、种植方式等,并给出新村建设、林下种养业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在农发院牵头协调下,结合村里实际,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专家担起全村改厨改厕的任务,园艺学院专家帮着村里发展小水果产业,动科等学院专家帮着发展林下养殖业,旅游学院专家负责帮助该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会龙村的变化是巨大的,目前全村56户贫困户均已摆脱贫困,实现整村脱贫。

  大杉坪村、会龙村只是我校农发院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成立以来,农发院通过构建起公益性农村科技和管理综合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与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先后已在全省88个贫困县(区)示范推广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100多项、新成果50余项,在专家与农民、科技与生产之间架起桥梁,为贫困山乡送去治贫良方。

  除了农发院,校内其他一些单位也纷纷行动,各展所长。

  扶贫先扶智。去年11月,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对400余名来自雅安200个贫困村支书的培训,集中学习“在扶贫攻坚阶段对产业发展的思考”、“扶贫项目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等多个专题知识,并实地参观学习生态农庄建设、休闲旅游打造等内容。同时该院还牵头承担了我校重点扶贫县(区)雷波县、广安前锋区的人才培训。据统计,依托设在学校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学院积极为贫困地区培训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近5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培训近5万人次,覆盖88个贫困县。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牵头为前锋区扶贫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各教学科研单位也发挥学科优势,为扶贫做了大量工作。下设在我校的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理论研究,在扶贫规划编制、扶贫机构职能转型与干部队伍建设、残疾人精准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提交的两份政策建议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马铃薯研究中心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凉山马铃薯的优质高产关键技术,进行了长期攻关,新品种亩产增产近1倍,直接促进了农户收入翻番。

  科技专家:深入一线 献智出力

  从1999年至今,根据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不断选派科技人员到广安、雅安等地贫困县(区)挂职,为地方注入人才资源,尽力带动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同时,学校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选派了现代畜牧业、粮油产业、特色果蔬产业、林竹业等行业的省、市(区、县)级科技特派员近200名,为地方送去科技人才、技术与成果,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园艺学院汪志辉教授长期致力于黄果柑育种和栽培管理的研究,在近十年的校县合作中,汪志辉往返石棉50余次,行程25000余公里。2011年他挂职该县副县长,对当地黄果柑产业布局、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指导,成功推动将黄果柑打造为国家地理标志,不仅进入省城超市并远销俄罗斯,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2010年,我校与宝兴县开始县校合作,同时成立了中药材专家大院。田孟良作为首席专家,挂职宝兴县副县长两年。两年间,他帮助当地明确川牛膝、重楼等4种中药材为主要品种,构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使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5万亩,产值超过8000万元,农村人均药材收入近2000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还有园艺学院廖明安教授,长期坚持为汉源等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培训当地果树技术干部和果农,帮助当地引进百余个果树新品种,推广效益超过4亿元;动物营养研究所张克英教授用行动为天全县山地鸡产业办实事;动物医学院左之才教授帮助广安发展养殖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挂职一地,造福一方的专家学者不胜枚举,然而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虽未挂职却一直默默坚持扶贫事业。

  生态旅游专家李梅教授长期以来的工作对象大多就是那些处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待开发地。十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义务指导这些地方进行开发建设。最近,由她牵头申报成立的“四川省林业生态旅游千村万景扶贫专家服务团”也正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因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人才缺乏、观念落后等种种原因,导致“天生丽质”却无人问津,贫困村帽子一直摘不去的问题。

  肖千文教授在乌蒙山区致力培育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核桃品种。如今,“肖核桃”在当地已推广3万余亩,增加产值超过2500万元。

  农学院冯宗云教授主持的在凉山州进行大麦的品种改良和高产示范工作,成功选育了大麦新品种“川农饲麦1号”,亩产量达565.18公斤,比普通品种每亩可多收109.48公斤,农户亩均可增收约400元。

  雅安市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从两年前的贫困村,到现在依靠生姜这项主打产业“脱贫摘帽”,离不开蔬菜专家严泽生教授的技术指导。个别生姜种植大户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成为让人羡慕的富裕户。

  当雷波的支柱产业魔芋因软腐病、地理标志产品马湖莼菜因种性退化而大面积减产,种植户收入锐减时,是蔬菜专家郑阳霞副教授及时分析原因、找准病根,让种植户收入得以恢复甚至提高。

  广大学子:情系三农 学以致用

  四川88个贫困县,每一个都活跃着川农大师生的身影。除了大量专家学者,每年更有广大学子满怀热情利用专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扶贫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利用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支农活动是我校学生工作的一大亮点。每年校团委策划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科技支农必是其中之一。“用川农科技成果造福一方群众”、“现代农业科技千里大传送”、“党员1+1科技助农服务队”等已经成为实践育人品牌,同时,每年数百支走进贫困山乡的实践团队也关注着贫困地区的现状,成为开展扶贫工作一支重要力量。

  远的不提,就近两年来看不乏各类学生实践团队走出川农校园,走向贫困地区。2014年暑假,“米团公益绿芽队”到地处偏僻,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水平低下的天全县大坪乡大窝小学义务支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教育课程;商学院简爱志愿者协会9名志愿者通过募捐、义卖、兼职等形式,筹集爱心资金,为广安市肖溪镇小学购买图书、学习文具等爱心物资;“康益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用专业科技知识,帮助长期饮用山泉水的雅安市上里古镇白马村村民们进行山泉水水质安全检测,普及安全用水的知识;针对贫困地区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商学院市场营销2013级2班的6名学子来到凉山州会东县铅锌镇油房村,对当地的外出务工现状开展系列调研。

  2015年,入围团中央“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社会实践”的“中国梦三农情”科技助农团队,运用自身所学的动物科技知识,邀请学校教授作为指导老师,赴巴中市通江县永安镇开展了系列活动,为农户解疑答惑,提供及时准确的养殖技术,使先进的科技知识惠及群众。

  爱心站的“塑梦”团队已持续6年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开展爱心帮扶。

  林学院“握住你的手”公益团队也连续数年奔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支教。

  ……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川农大的莘莘学子在贫困地区或以募捐、支教、关注弱势群体为内容;或利用“互联网+”思维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或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科技知识宣讲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基层群众好评。学校曾连续1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高校。

  以“农”为特色,专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川农大注定成为四川省科技扶贫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从建校之初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到提出“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办学理念,再到今天的精准扶贫,110年一路走来,川农大人不畏险阻,不忘初心,不懈前行。相信在未来,川农大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和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鼓起扶贫攻坚的风帆,继续在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更多佳话和故事,谱写出新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