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高规格、大密度的学科建设成就检阅。
在短短的2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共举行了11个学科、10个场次的专家评审论证会议。邀请到85名校外专家莅临学校审视学科成绩、把脉学科发展,其中院士13名,长江学者、杰青18名,学科评议组成员42名。
这更是一次摸家底、亮成绩、明路径、促发展的学科建设全民总动员。
从11个学科的自我评估报告,到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3个科研院所、5个职能部门的师生投入其中,奏响了今年“专业学科建设年”主题的最强音。
大手笔,高格局
学科自我评估本是一项例行工作,属于五年一次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常规工作,然而,这次我校却让这项常规工作绽放新意。
“学校这次是花大力气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来为10个一级博士学科和1个博士二级学科做自我评估和方案论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彰显学校推动学科建设的决心。”副校长陈代文说,“我们就是要让邀请高水平的人来检阅,通过班门弄斧来大力促进学科建设。”
一流的专家带来的是全球化的视野,他们从一流的格局、一流的高度来审视我校学科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带来不同思考和启迪。
“听了专家们的话,深受启发。”校长郑有良感叹,听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后,对学科建设的思考更明朗。他说,我校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整体水平没有一个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没有一个整体水平能真正达到国内领先,但是我们可以寻找到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或者一个研究方向的某几点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寻找到几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行业领先水平。
在“双一流”建设轰轰烈烈的背景下,今年学校将“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自我评估工作相结合的思路也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赞誉。
“川农将学科自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意义重大。自我评估是对以前的总结,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是对未来的期许,既指向过去,更指向未来,学校的顶层设计特别好!”甘肃农大副校长郁继华盛赞。
的确,自我评估论证侧重于对过去成绩的总结,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论证则是列出了到2020年学科建设预达成的目标,并描摹了努力的路径,其着眼长远,也为下一个五年的学科授权点合格评估做到早谋划早筹备。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表示此举很具有借鉴意义,说回校后会建议学校尽快开展类似工作。
“川农已经形成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供论证,行动很快!”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连连称赞。
摸家底,增信心
“通过评估,明确了学科的优势、特色、方向,对学科布局有了清晰认识。”动物营养所所长吴德说。
摸清了家底,增强了信心,这是大家的共同感受。
从2014年6月,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启动以来,学校各个学科相继按照评估要求形成了自我评估报告,围绕目标与标准、基本条件、人才培养3大要素、17个小项的系统指标,用数据说话,以事实为证,11个学科得以深度梳理审视自身的成绩和优势。
——作物学科历史悠久,人才培养成效卓著,优秀论文数量在全国作物学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名列前茅,1999-2012年全国作物学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15篇,我校就占了总数的30%。科研实力强劲,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整体研究水平一直保持在国内前列,特色优势明显,在作物尤其是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些年来,年均获得科研经费4000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审定品种10余个,获授权国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近4年育成并推广国审新品种11个,牵头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0多项,创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国际合作交流探索,引领潮流。
——畜牧学科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承担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总经费1.56亿元,获奖成果28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影响因子10.0以上7篇,最高影响因子达35.2,创下全省新高。师资队伍取得突破,5年共引进人才25人,形成了以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百千万人才为带头人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与国内外19个大学和科研院所、31家企业、5个研究中心建立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接地气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课程学习、开题报告、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支持和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派出研究生20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大会报告近30人次。与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35个,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兽医学科实力不俗,吸引力超群,每年招生报录比高达250%左右,录取分数线超国家线90分左右,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多,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比例可达全校20%;科研激情高,体现出投入小产出大的特色。
——林学学科历史积淀深厚,森林培育在全国农业高校设置的林学学科中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区位优势明显,在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四川省农林牧生产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景园林学科锐气十足,“以赛促教”成绩突出,研究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频频获奖,表现耀眼。
——园艺学科研究和教学工作突出“川果、川菜、川茶”重点,特色鲜明。
——草学学科90%以上的学科点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国际化气息浓厚。
——生物学汇集“五院三所”力量,结合西南区生态特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聚焦研究前沿。
——农林经济管理凝练研究方向,服务区域经济优势突出,20余项成果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成为省级政府农村政策决策的重要智库。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大批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四川省省耕地保护、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重大贡献。
——植物保护学科对接学术前沿,致力科技创新,5年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74篇。
……
“如果要从全校综合来看特色优势的话,那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产学研紧密结合,各个学科都以问题导向来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换句话说,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就是我们的学科优势。”陈代文总结。
凝人心,显影响
“以往有老师总认为搞好自己的事就是,学科不关他的事,现在认识到没有学科,自身的博导、硕导的身份就没有了。通过此次学科论证,真的增强了学院老师对学科的重视度和认同感。”曾宪垠说。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科建设中,重视学科工作,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这正是此次学科评估论证的最大收获之一。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安排部署工作。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分期分批参加了11个学科的论证评审会,副校长陈代文全程带头投入其中,从策划组织,到材料的修改,乃至会议的细节都一一过手,力求完美。
各学科点邀请学科老专家、研究生导师、师生代表等贡献智慧,反复论证、修改自评报告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林学学科几经讨论、多次修改,最后提交的自评报告多达110页。
正是在一次次讨论中,在一场场交流中,大家对学科建设达成了更深的共识,“全体导师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总结,不比较,找不到差距!”资源学院院长王昌全说。“我们学科通过集思广益,找准了突破口,将在特色农业发展、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农村区域发展与反贫困三个领域达到西南一流。”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格介绍。
“我们会召开全院学科研讨会,让每个人都清晰自己的主攻方向,学科建设人人出力,真正做出成绩。”林学院院长刘应高说。
“实际上,这次学科论证评估在学校外面的影响很好,比对内的影响还大。”农学院院长黄玉碧表示。他讲了一段小插曲,极少参加高校活动的吴孔明院士,本来有事,时间冲突来不了,后来调整了时间主动打电话说来参会,“吴院士说我晓得川农还可以,就是想看看究竟多可以。来了一看,他说,的确可以,还肯定我们植保学科有特色。”
“没想到川农做得这么好。”“名不虚传。”“川农这几年取得成绩和突破很大。”“这么少的人做出了这么多成绩,真的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专家为学科建设成就频频点赞。11个学科自我评估总结报告,专家们总体评价为全部合格,其中10个学科获评优秀,1个评为良好。对于建设方案中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设定,专家组评价均为合理、科学,通过了论证。
学科论证评估全面展示了学校学科建设成绩,成为一次内聚人心、外增影响的盛会。“这是一次很好的展示学校、宣传学校的机会,除了学校学科的优势特色有所展示外,川农文化、川农大精神,学校、学院和谐团结的氛围也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这个团队精神风貌,即使有些方面现在我们有差距,后劲也是不可低估的。”陈代文说。
明方向,促发展
当然,通过这次高水准的检阅,也暴露出我校在学科建设中的诸多不足。
“在自我评估报告方面,专家们主要提出六个方面的问题:定位和特色的凝练;培养学科方向的设置应重点突出;要加强学科点建设的配套硬件和软件建设,包括师资、平台、科研、国际化交流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做好就业和招生工作。对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专家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凝练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考虑国家和区域需求导向下的研究重点,强调国家战略下的智慧农业、信息农业等。第二,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学科队伍中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第三,强化优秀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分配,加强平台建设,推进科研创新、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第五,建设目标的设定可以更有挑战性,要跳起摸高。第六,要加大投入。”研究生院院长周永红总结说。
“通过自我摸底和专家评审,清晰的发现我们离一流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陈代文分析,国字号的平台、人才、项目、成果太薄弱;国际化太薄弱是最大问题。他表示,下一步我们既要补硬件条件短板,对基地、平台加强建设,更要加强软件建设,弘扬川农大精神,增强学科的团队影响力、文化凝聚力,人人都为学科建设出力,真正推动强势学科冲一流学科,弱势学科更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创造更多机会送师生到国外学习交流,论文答辩委员会也会邀请外国专家前来指导,以此大力推动国际化进程。同时,学校下一步将启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自我评估,将学科建设推向深入。
10场论证会结束后,11个学科点接到了两份特别的“作业”:一个是郑有良亲拟的题目,提交一份学科基本情况报告,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300字的学科简介;500字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哪些达到国际一流、哪些达到国内领先、哪些达到国内一流、哪些达到区域一流、哪些达到省内一流、哪些具有行业或地方经济不可替代性;10项代表性科研成果;10个代表性品种、产品、技术专利;10篇代表性学术论文;现有博士生导师、所在院所、导师年龄、学科方向。
另一个“作业”是陈代文在听取各学科负责人的建议后,希望各学科提交一份学科规划参数表,对未来工作做好进度安排。
两份作业相映成趣,既科学总结过去,又勇敢面向未来。
诚然,学科建设非朝夕之功,在过去沉甸甸的收获上,未来,需要更多人为之付出,继续潜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