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四川农业大学金穗智库实践队:探寻乡土密码,聆听玉米“新”声

2025-09-04 10:39:52作者:文/王一帆 图/卜哲楠 李光晨曦 来源:管理学院 点击数:

  

7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金穗智库,玉见未来”实践队,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鱼凫村结束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探查玉米种植实践、农事管护等关键信息,并以详实问卷记录玉米种植户的种养心得,以自身专业知识为玉米健康生产和农业良性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深刻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使命。

本次实践共分为两个调研阶段。调研第一阶段,团队首先聚焦毗邻校园的星散农田。团队采取“机遇式”随机调研的方式,即首先圈定大致的玉米种植区域,在实地走访寻找正在务农的玉米种植户。行进在,团队恍然发现破败的土墙中间,隆起一大片高地,里面正生长着大片的玉米。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本次实践的第一位受访者——杨奶奶,她正躬身照料青翠葱茏的玉米苗。杨奶奶友好和善,团队成员细心询问,细致记录。问卷主要包括玉米的种植面积及亩产,种植玉米的日均劳作时长,玉米售卖单价,农药化肥施用量等相关内容。杨奶奶热情回答,一张凝聚实践与农事智慧的问卷雏形渐渐丰盈。与杨奶奶的交谈,极大地鼓舞了团队成员的调研热情。谢别后,团队成员随即对问卷数据做简单清洗分析,并适时调整问卷结构设问,使之与实际应用场景相贴合,为后续调研采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基础。经过四天的实地走访探查,团队共收集有效问卷逾40份,收获了玉米一线生产的丰富资料。

image.png

图1 调研团队在农田中采访玉米种植户

深入农业一线,团队成员切实感悟到了玉米种植行业的现状。为了建立起对玉米产业的立体认识,团队特选址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的“川农牛科创农庄”,旨在聆听玉米“新”声,体悟现代农业前沿。

7月6日,团队重整行装,走进农业园区,科技赋能农业的图景缓缓铺开:智慧精准的智能灌溉系统,饱满欲滴的特研辣椒、色彩明丽的新种南瓜、汁液丰盈的基因优化番茄,工业的硬朗铿锵与农业的温润延绵联合宣告着农业现代化的蓬勃生命。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一株株在精心温控环境下培育的玉米新种,穗大粒密,展现出惊人的抗性与丰产潜力。穿梭其间,深感科技创新改天换地的伟力,深刻领悟川农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灼热初心与坚实步履。

image.png

图2 川农牛科创农庄

7月7日到7月8日,团队抵达此行的最后一站:万春镇鱼凫村。作为村落,这里的样本相较队伍前期从零散田地的兼职农民处采集的数据更加系统全面。犹记得,细雨氤氲中,一位背着宽大竹篓的大爷渐入视线。寒暄甫落,团队成员遵循问卷框架深入沟通,胡大爷耐心回答,谈及务农收入时,胡大爷感叹道:“种玉米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种来自己吃,主要是花力气拿去卖,也赚不了多少”。胡大爷的这番话深刻启发了我们在土地增收与人地关系方面的思考。竹篓沉甸,盛满的何止鲜嫩玉米,更是农人厚实的生命哲学与土地赠予的慷慨祝福。

image.png

图3 调研团队部分成员与玉米种植户合影

暑期调研实践的意义,从来不是止步于文本与表格的建构,而是一次厚植泥土的行走教育——在田埂对话中磨砺沟通的智慧,在观察践行中提升田野感悟能力。更有价值的是,与一线劳动者攀谈间的真实共鸣,让我们更加深切触摸到新时代乡村大地的坚实骨架与灼热心跳。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学子将继怀这份源自土地的厚重责任,将双脚深扎于大地,把目光投向科技引领的丰硕晨光——只为“玉”见更加壮丽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校领导班子2024年度考核获评优秀
    校领导班子2024
  • 党委中心组(扩大)暨中层领导干部会召开
    党委中心组(扩
  • 烽火岁月淬精神 兴农报国创未来 我校师生认真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烽火岁月淬精神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