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非遗新玩法:峡砚变身“解压神器”

2025-09-01 10:16:37作者:四川观察|记者 任琳 来源:艺传学院 点击数:

  

揉捏陶泥、雕刻纹样,传统非遗技艺竟成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解压神器"?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川渝美育实践团联合数墨融砚团队,在成都、雅安多个社区开展“合川峡砚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创新推出“非遗传承+艺术疗愈”双轨模式,让千年峡砚技艺不仅传递文化底蕴,更成为疏导心理压力的有效工具。活动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超70%的参与者情绪状态出现积极转变。

据了解,峡砚是以重庆合川嘉陵江峡石为原料制作的砚台,始于唐宋,以石质细腻、发墨快著称。其制作需经采石、雕刻等十余道工序,纹饰多取材巴蜀山水,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现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期调研显示,参与社区的青少年中,63%存在“作业压力大”“容易烦躁”等情绪问题。为此,团队将合川峡砚雕刻技艺与艺术疗愈中的“触觉刺激调节情绪”原理相结合,设计出适配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体验活动。在文化讲座环节,团队通过PPT、纪录片《以匠心致匠心》片段,生动讲解峡砚的历史与工艺,并特别强调手工创作对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有奖问答互动中,青少年们逐渐消除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建立起“文化学习可带来愉悦感”的认知。

动手实践是活动的核心环节。团队以柔软可塑的陶泥替代天然墨玉石,搭配圆润安全的木质刻刀,营造轻松无压力的创作环境。实践团成员经过艺术疗愈引导培训,在指导中弱化“技法正确性”,更注重情绪表达。有的孩子反复揉捏陶泥缓解焦虑,有的通过绘制明亮图案表达快乐,还有的在雕刻波浪纹、鱼纹时培养专注力,平复浮躁情绪。“捏陶泥的时候,感觉作业的压力都不见了”“刻出小鱼的那一刻,特别开心”......青少年们的反馈印证了疗愈效果。

活动尾声的作品展示与集体合影环节,青少年们积极分享创作背后的情绪故事,实现情感的外化与交流。社区工作人员评价:“孩子们在创作中变得更开朗、更专注,这种非遗与心理疏导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文化宣讲更有温度。”四川农业大学川渝美育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艺术疗愈引导方案,让非遗文化在传承历史厚度的同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党委中心组(扩大)暨中层领导干部会召开
    党委中心组(扩
  • 校领导班子2024年度考核获评优秀
    校领导班子2024
  • 烽火岁月淬精神 兴农报国创未来 我校师生认真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烽火岁月淬精神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