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初夏的热浪拂过巴蜀沃野,全省小麦主产区陆续迎来丰收季,测产工作也紧锣密鼓展开,田间地头正上演着一场场"科技与麦穗"的对话。

在西昌市大兴乡,省内外专家齐聚于此,对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生理生态与栽培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云贵高原小麦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考察。在这片200亩的示范田,其运用的核心技术——“高原小麦全程抗逆精准调控早收高产栽培技术”,是川农大科研团队针对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找到的品种和技术的最佳组合。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栽培专家 樊高琼:我们在这儿通过引进新的良种,新的栽培技术,新的一些机具,来实现我们的良种、良法和良机的一个融合,通过我们这个项目的一个示范带动,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这个区域粮食产量的水平

专家组随机选择了四块代表性田块进行实收,经过测产的标准流程,得出最终数据:4个田块总面积11.01亩,平均亩产量为640.9公斤,这相较于当地450公斤每亩的平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凉山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李达祥:四川农业大学在西昌示范推广智能精量播种、全程机械化、优选良种、化控抗逆(等)技术,较好解决了我地冻害和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
同样,在成都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首次的小麦收割实测正在进行。经现场测量,小麦亩产达到584.3公斤,比去年高了60公斤,产量连续3年实现增长。

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负责人 杨福明:从立茬、旋耕、播种、机耕、覆土,通过全程一体化播种。每亩节约种子5斤左右,而且节约肥料至少7%左右。

小麦的验收,精准可靠的测产方法非常关键,其中,实割实测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测产方法。在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滑狮村举办的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25年四川夏粮实测现场,调查人员采用了直线法放置小样本。在称重环节,测量数据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测量含水率,使用测水仪对麦粒进行五次水分测定;评估样本杂质率,计算样本水杂系数;最终通过公式得出实割实测亩产数据。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工作人员 张友才:以省为总体,4500多个实测小麦地块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我们将实割实测、整收整测以及人工收割计算出的亩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开展亩扣损实验,研究在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粮食损耗情况,进一步提高全省粮食单产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