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的四川农业大学邛崃小麦育种基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谭飞泉带着几位研究生俯身麦田,记录籽粒数量。近年来,谭飞泉带领团队致力于早播小麦新品培育研究,培育出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系),其安全播期最多可提前1个月,单位面积产量可增加20%左右,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智慧和力量。
改良四川小麦物候特性,实现早播早熟
据了解,四川盆地光热资源呈现“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特征,小麦的种植模式以稻麦两熟为主。9月水稻收割后至11月小麦播种前,土地闲置长达两个月。
1997年,初入小麦育种领域的谭飞泉敏锐发现,传统迟播早熟型小麦品种因生育期短、易受高温逼熟等制约,亩产长期徘徊在400至500公斤。谭飞泉想道:若选育出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既能延长生育期,又能避开后期高温,产量或许不可估量。
在前辈的悉心指导下,谭飞泉正式提出了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的育种构想。为验证可行性,他系统分析邛崃地区11年气象资料,开展了连续三个小麦生长季的播期试验,同时,从省内外广泛收集各类小麦种质资源,在早播条件下进行试验筛选。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筛选出少数能在10月上旬播种、3月中旬抽穗、5月上旬成熟的珍贵育种材料。
经十余年技术攻关,谭飞泉团队在2016年成功培育出我省首个早播早熟型小麦“川农30”,将播期提前至10月中旬,亩产较对照品种增产6.8%。随后,兼具抗倒伏与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川农32”问世,年推广面积近50万亩,被选为2025年度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

记者在川农大邛崃小麦育种基地看到,部分试验田植株稀疏,心中充满疑惑。“这并非浪费土地。”谭飞泉解释道,传统育种采用150株/平方米的高密度种植,这种条件下,植株间对空间、光照等竞争激烈,使得单株产量难以真实反映其遗传潜力,影响了小麦育种选择的准确性。同时,早播早熟型小麦由于播期早,营养生育期长,其单株分蘖数可以从原来的10个左右增加到100个左右,传统种植密度已不适应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为此,团队引入“零竞争条件下单株产量选择法”,将种植密度降至4株/平方米,为每株小麦创造“私人定制”般的生长空间,使其遗传优势和单株产量潜力得以充分展现。
良种与良法双轮驱动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高产,更是让每一寸土地在每一季都发挥最大价值。”品种突破后,谭飞泉又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耕作模式的改良。
传统的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中,水稻收获后、播种小麦前的整地成本高昂。随着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的成功培育,小麦的播种时间大幅度提前,此时部分水稻还未收获。针对这一变化,谭飞泉引进了“稻套麦”种植模式。
何为“稻套麦”种植模式?谭飞泉介绍,该模式在水稻收割前1至5天通过无人机或人工撒播麦种。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时,将水稻秸秆粉碎后覆盖于田面,同时也掩盖了小麦种子。这样不仅省去了耕地环节,也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每亩还能节约成本130元以上。
自2020年开始,谭飞泉团队已连续两次向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赠送早播早熟型小麦种子,开启“稻套麦”种植模式示范。由于省去打田整地工序,这些示范田没有出现农机反复碾压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稻茬秸秆也起到了保墒抑蒸、防止鸟类危害的功效,使小麦亩产增长150至200斤。合作社技术员罗通感慨:“这产量一出来,附近农户都抢着引种,我的电话都接不过来。”
“当看到新品种在田间茁壮成长,新方法在省内外推广,农民的粮仓更丰盈时,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谭飞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