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雅安“三茶统筹” 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16 16:12:44作者:申云 吴平 来源:经济学院 点击数:

  

17D47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雅安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四川茶叶核心产区,过去却面临着品牌竞争力弱、茶文化价值转化效能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如何让一片叶子可持续、更好地富一方百姓?雅安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三茶统筹”(三茶指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积极探索茶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通过“加减乘除”四字破局,以创新实践书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答卷。

1.雅安茶产业发展现状

“加家佳”引领“三茶”共进筑根基。一是科技驱动“加”强,雅茶产业创新动能激活。雅安建成5个省级茶产业科技平台,近三年累计发布茶树新品种 3 个、新技术 3项。跃华茶庄引入智能设备,蒙顶甘露标准化率提升30%,开发冷萃茶等8款新品;云台山万亩茶园应用无人机系统实现数字化管护。二是“家”承文化根脉,雅茶精神价值体系重塑。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复刻12项唐宋非遗技艺,茶岸酒店“茶园认养+研学”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熊猫绿岛街区融合茶与熊猫 IP,吸引65%年轻客群;草言殳舍民宿“茶宿一体”模式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1.2万元。三是“佳”铸品质标杆,夯实雅茶全产业链。全市生态茶园达100.35万亩,制定团体标准2项,荥经藏茶中心创新推出“黑砂+藏茶”工艺。

“减俭碱”引领“三茶”共兴增效能。一是做好“减”法优化,实施精细管理。蒙顶山核心产区推行“有机种植-茶渣堆肥”循环模式,节水 35方/亩;云台山茶园无人机植保系统减少化肥用量40%,让茶叶更健康。二是“俭”文化传承,深挖茶道内涵。熊猫绿岛街区茶饮复购率达65%,草言殳舍民宿通过茶山瑜伽等体验项目,客房均价1200元/晚,带动茶农增收。三是“碱”科技创新,聚焦雅茶健康属性,释放茶多酚健体功效。跃华茶庄智能化生产线稳定茶多酚含量28%-32%;藏茶企业开发26种食用性产品,原料利用率达95%。

“乘诚成”引领“三茶”价值共创释放新动能。一是三产融合逐步释放雅茶产业“乘”数效应。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5万人次;熊猫绿岛秉持“一地一文创、一地一味道、一地一非遗”理念,打造一馆一文化、一馆一特色,为游客提供全域一站式服务的全新体验。二是诚信体系构筑雅茶“诚”信文化内核。86.6万亩茶园实现数字化追溯,蒙顶甘露获欧盟有机认证;理真茶业“透明工厂”展示工艺,消费者满意度达98%。三是科技精英“成”就雅茶价值标杆。雅安市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陈宗懋院士团队及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开展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新品种选育。成功培育蒙山系、名山系、川茶系、天府系等18个特色良种,其中名山白毫131、名山特早芽213获国家级审定。建成全国领先的良种繁育体系,基地茶苗亩产出超30万株,年供应无性系良种茶苗 15 亿株(占全省90%以上),良种化率与繁育规模居全国前列,获评“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并荣膺“中国茶苗之乡”称号。

“除厨锄”引领“三茶”共建成效凸显。一是“除”害保安全,全链绿色化驱动雅茶产业升级。雅茶集团建成1.79万亩优质茶基地,其中蒙顶山基地860余亩连续17年获有机认证;雨城区千亩智慧茶园农药用量降18.64%,“茶-沼-畜”循环变废为宝。二是科技“厨”新食,深加工撬动雅茶餐桌经济。与川农大合作推出的降血糖“茶色糖”、陈皮黑茶饮料走进成都商超。三是农耕“锄”乡韵,茶旅融合激活文化基因。荥经县“茶马古道+古法制茶”路线带动农户增收;名山区“中国至美茶园绿道”串联万亩茶园,激活乡村文旅基因。

2.雅安茶产业发展困境

“加家佳”三链融合动能不足。一是茶科技支撑力不足。二是“家”文化转化力不足。三是茶产品竞争力不“佳”。

“减俭碱”三链价值挖掘不够。一是茶产业链恶性竞争与整合短板并存。二是茶文化“俭”性特质缺乏深度挖掘。三是茶科技“碱”健康属性转化动能薄弱。

“乘诚成”三链融合效能释放不充分。一是雅茶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未充分释放。二是茶文化“诚”信体系与品牌价值转化脱节。三是茶科技支撑与“成”功身份属性衔接不够。

“除厨锄”三链场景融合滞后。一是清“除”茶业有害物质残留短板依然突出。二是茶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与“厨”场景融合动能不足。三是“锄”文化农耕基因与体验场景转化深度不足。

3.“三茶统筹”发展新举措

“加家佳”协同,激活茶产业的家文化消费价值。一是茶产业“加”工增值,拓展产品矩阵。在雨城区布局茶食品中央厨房,开发茶香腊肉、茶酥等预制菜,辐射乡镇建10个初加工卫星厂;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推出冷萃藏茶、茶酒融合饮品等新式茶饮,打造“雅茶滋味”IP。二是茶文化万“家”茶香,深化家庭渗透。实施“雅茶进万家”计划,每年向家庭免费发放茶文化礼盒,配套社区“家庭茶艺师”培训;在熊猫绿岛等街区建设共享茶空间,推动“家庭茶客厅”模式。三是茶科技“佳”品智造,提升消费体验。通过5G+AR复原贡茶院场景,推出“云认养古茶树”“数字藏茶NFT”;构建“内容种草-电商转化-私域运营”营销生态,覆盖家庭消费全场景。

“减俭碱”筑基,推动茶产业绿色集约发展。一是茶产业“减”法增效,压缩低效环节。整合茶企入驻蒙顶山茶文化博览、藏茶产业园,形成“研发、加工、交易”一体化走廊,减少中间商层级;淘汰“大头芽”等低效品种,推广“特早213”高附加值良种,配套种质资源圃保障原料纯度;推广“以草治草”生态种植,用紫云英替代化学除草剂,减少人工管护。二是茶文化“俭”以养德,减少资源浪费。制定《茶事活动节俭指南》,禁用过度包装,推广可降解茶礼盒;依托茶文化节开展“茶宴光盘行动”,减少物料浪费;建设线上非遗传习平台,数字化记录“龙行十八式”茶技,降低传统师徒制耗材。三是茶科技“碱”基突破,攻关绿色技术。设立茶多酚提取专项基金,研发纳米缓释技术,开发抗衰老面膜、功能性饮料;全域布设智慧茶园管理系统,通过AI病虫害识别、无人机巡园,农药用量再降30%。

“乘诚成”联动,塑造茶产业诚信与成功属性。一是茶科技“乘”云而上,赋能城乡协同。打造茶产业大脑系统,整合气象、病虫害数据,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链决策模型,推动机械化覆盖率提升;增设“24小时智慧茶柜”,配套灯光艺术茶园项目。二是茶品牌塑造打造雅茶“成”功文化。推出“藏茶科技典藏系列”,采用纳米膜分离技术提取茶精华,瞄准商务礼品市场;联名奢侈品牌设计“雅茶·成功者密码”礼盒,植入“茶科技=成功文化”认知,精准投放金融、科创精英圈层。三是茶产业“诚”势布局,强化品牌诚信。构建“区块链+DNA指纹”双认证,每盒茶植入NFC芯片和基因图谱,实现“扫码辨真伪”;拓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布局波兰、迪拜海外仓,依托蓉欧班列+航空冷链,实现72小时跨境交付。

“除厨锄”攻坚,绿色转型与提质增效寻突破。一是茶文化“除”旧布新,创新表达形式。将传统茶技改编为街舞版,发起短视频新茶道挑战赛;建设茶文化元宇宙体验馆,推出“茶祖祭典”数字藏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二是茶科技“厨”艺革命,突破加工瓶颈。依托院士工作站研发茶香预制菜,建立“雅茶+食材”AI风味模型;采用超高压灭菌和微胶囊技术,延长茶食品保质期至18个月;将茶渣转化为膳食纤维饼干原料,开发茶多糖饮料,并建设智能化茶粉生产线。三是茶产业“锄”害提质,深化绿色加工。全域推广“以虫治虫”生物防控,通过投放异色瓢虫治虫害,同时种植香根草诱集害虫;联动养殖企业建“茶-沼-畜”循环,畜禽粪便变有机肥,配套智能滴灌系统;推行“茶树+山苍子”间作,抑制病害,茶园周边建防护林带吸附粉尘。

雅安市雨城区、名山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组胺也参与植物免疫反应?卢艳丽团队在玉米-病原菌互作领域获新发现
    组胺也参与植物
  • 组胺也参与植物免疫反应?卢艳丽团队在玉米-病原菌互作领域获新发现
    组胺也参与植物
  • 小麦研究所揭示条锈病病害发生的新机制
    小麦研究所揭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