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须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四川农业大学“唤醒沉睡田”实践团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利用寒假时间,奔赴享有“天府粮仓”美誉的成都东部新区十万亩粮油园区——董家埂镇小河村,针对田长制的实施情况和推行成效开展深度调研。
多维采访,全景聚焦田长制
通过调查,董家埂镇以“微网实格”铺密治理根基,利用“天地空一体化”数字管控精准洞察动态,实施24小时巡查,严守耕地红线。小河村田长制由书记开展每周巡田,村上田长网格保持两次巡田,微网格长、社长常态化不分时间对辖区耕地进行保护。
实践团队在四川嘉屹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调查时发现,田长制助力公司规模化运营,土地合理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耕地保护与农业生产管理上取得明显成效。该公司在董家埂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并运用数字管控系统等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有助于田长制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逐“数”寻踪,问卷调查深度剖析实施情况
实践团队精心编制田长问卷,围绕农业农田生产与发展深入调研,问卷紧扣政策导向,助力田长制全面推进小河村农田标准化建设和耕地保护,田长调查问卷和30多份村民调查问卷为后期团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通过此次对田长、企业家和村民的采访与调查,实践团队深入挖掘董家埂小河村田长制的实施情况和显著成效,从田长风雨无阻的坚守,到企业家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再到村民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辛勤付出,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为学校社会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在乡村发展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四川农业大学张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