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9日至16日,四川农业大学“红原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及成都周边地区,聚焦“光伏板下种草”创新模式,开展多维度调研,为高原生态保护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光伏与生态:双重使命下的新探索
随着全球光伏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凸显,红原县作为川西高寒草原核心区,面临草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挑战。在此背景下,“光伏板下种草”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合理布局光伏设施,种植固沙植物,既能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又能遏制生态退化,红原队以“争做科技创新先锋者”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探索该模式的技术路径与推广潜力。
原计划前往红原县花海光伏电站的团队,因突降大雪临时调整行程,转赴成都通威光伏产业园、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进行技术调研,通过实地观摩生产线、与技术专家座谈,系统了解光伏产业前沿动态:高校电池技术使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23%以上,大尺寸硅片应用进一步降低成本,中国光伏装机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分布式光伏与“光伏+农业”模式获政策倾斜,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光伏需求激增,产业向智能化、生态友好型转型。
在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团队成员们深入车间,亲眼见证了光伏板生产的智能化流程,光伏板在精准的工序中诞生,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其生产工艺、原材料来源以及广泛的产品应用领域,通过与技术人员的讨论,成员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瓶颈以及未来趋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与此同时,团队通过无人机遥感、土壤采样、植被覆盖度测定等手段,分析不同草种(如紫花苜蓿、披碱草)在光伏板下的适应性,并评估其对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的贡献,团队成员还与当地牧民、电站运维人员深度访谈,梳理管理模式与经济效益。
“光草共生”:构建科学模型,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调研显示,光伏板下种草可降低地表温度2-3℃,减少水分蒸发,显著提升植被存活率,团队提出“分区种植+动态监测”方案:优先选择耐阴、固沙能力强的草种,搭配智能灌溉系统:建立“发电-牧草-养殖”循环产业链,实现生态与经济收益双赢;建议地方政府将“光伏+生态修复”纳入碳汇交易体系,激励企业参与,“这一模式不仅让荒地‘发电’,更让土地‘呼吸’,”团队队长申锦煜表示,“我们期待通过数据建模,为高原地区量身定制可持续发展方案。”
多学科协同,守护绿色未来
红原队由草业科学、农业机械化、能源工程等多专业学生组成,实践融合生态学、工程学与社会学视角,团队成员陈芝怡指出:“光伏与种草的协同,是‘硬科技’与‘软生态’的完美结合,”调研报告已提交至红原县相关部门,为当地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风雪无阻,青年担当
尽管天气突变打乱计划,红原队凭借科学预案与跨学科协作,顺利完成调研目标,以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精神与生态使命。正如指导教师孙飞达所言:“他们用数据连接科技与自然,让高原的每一缕阳光都更有价值。”
“我们要让每块光伏板都成为生态哨兵。”指导老师孙飞达指着卫星地图上的绿色斑块说道。如今,这群平均年龄21岁的青年,正带着他们的"光草密码"走向三江源保护区。他们的故事证明:当青春智慧邂逅生态难题,总能碰撞出最绚丽的绿色火花。未来,红原队将持续跟踪项目的进展,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助力川西高原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