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草牧循源・畜肥益行”团队多路并进,分别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泸州市古蔺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在当地畜牧场与牧民家中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紧密围绕生态建设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草学专业优势,致力于为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团队队员于昭觉县一牛场合影
近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火普村与三河村,开启为期5天的深度调研。队员们深入当地产业一线,走进牛场,与牧民共同生活,全面了解家畜养殖现状。当地依靠万亩草莓种植产业与牛羊畜牧业成功脱贫,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团队队员调查牛场畜肥处理设施
然而,调研中发现,畜牧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部分牛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传统养殖方式仍较为普遍。每逢冬季雪季,畜牧场积雪覆盖,牧草匮乏问题凸显。即便部分牛场已实现牧草与牛饲养的一体化运作,仍难以避免牧草短缺的情况,需高价购买大量饲草,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同时,牛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废弃物,虽已采用堆肥熟化处理,部分用于饲草种植施肥,部分出售,但处理效率与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后,队员们于近日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走进瑞源乳业。在这里,“畜—肥—草”的创新生产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旅游休闲产业与之深度融合,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在走访牧民家庭时,队员们发现当地同样面临严峻的牧草短缺问题,家畜饲养主要依赖牧民青贮饲料和燕麦。

团队队员走访新疆和静县一农村养殖合作社
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重点聚焦当地牛场畜肥污水的处理难题。队员们深入牛场,进行细致考察,为后续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跨地区的调研,充分彰显了草学专业在推动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团队为各地生态牛场量身定制了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随着这些成果的逐步推广应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泸州市古蔺县以及新疆和静县的生态牛场有望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成为全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