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方能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是培养大批“经世济农”的“新文科”与“新农科”交叉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秉持“政经为道、西经为术、中经为体、农经特色”的“四经”融合原则,坚持新农科与新文科深度交叉,为国家输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经济学基础、卓越创新思维和广阔国际化视野,在农业经济学领域具有持久竞争力和超前引领力的“新文科”与“新农科”交叉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政经为道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培养“经世济农”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在学原著中悟原理,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等课程。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透彻地分析当今的经济事实,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当代的实践。
西经为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经济科学既需要运用理论理解问题,还需善用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培养“经世济农”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技术和方法,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方法论课程,也开设《中级计量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与论文写作》《Python理论与实践》等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能力的高阶课程。促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手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模式,既理论归纳问题又定量剖析问题。
中经为体激发学生使命意识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保持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值得探讨、亟需总结的经济发展经验。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培养“经世济农”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开设《中国区域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业经济学》等课程,在课程中深度融入中国发展案例、故事,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学经强农”使命意识。
农经特色厚植学生三农情怀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一大批“经世济农”拔尖创新人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培养“经世济农”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坚守“兴中华之农事”初心,开设《院士传农经》《农业经济学》《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农业农村政策学》《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等以“农经”为内容的科普性和理论性课程,也开设《农业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产业经济组织调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查》等以“农经”为对象的实践课程,在课堂内外厚植学生三农情怀。
适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培养“经世济农”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责无旁贷。接下来,学院将继续秉持“政经为道、西经为术、中经为体、农经特色”的“四经”融合原则,着力培养理想丰、信念坚、知识广、创新强、真实践、敢行动的“新文科”与“新农科”交叉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川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