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成都市郫都区汉姜村、战旗村,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呈现一幅丰收画卷,收割机等农用机穿梭其间。稻田里种植的有超级稻品种,还有试验种植的36个新品种,其中不少是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
农以种为先,好收成离不开好种子。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走进位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间间人工智能温室内,绿油油的水稻、小麦幼苗长势良好。推开一楼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库大门,10余个柜子里整齐排列着一个个种子贮藏盒,保存着作物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的种子5万余份,其中有水稻2万余份、小麦2万余份、玉米1万余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良种,要有丰富的育种材料,也就是种质资源。”该实验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说,这几万份种质资源,是几代科研人员收集来的。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实验室不断加强对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开发利用。
四川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居全省主粮之首。如何把“饭碗”端得更稳?10多年前,陈学伟开始在治疗水稻“癌症”稻瘟病中寻找答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需要找到针对稻瘟病的持久广谱抗性基因。他和团队对种质库中的部分水稻种质进行抗病鉴定,筛选找到广谱抗病新基因,并解析抗病机制,培育出抗病水稻新品种近30个。
图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在成都市温江区高山村水稻试验基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种植表现突出的“川优6709”,就是陈学伟团队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培育出的抗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川优6709’具有一些优异的抗病基因,种植后基本可以不施农药。”陈学伟说,大面积生产的条件下亩产能够达到600公斤到650公斤,具有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优点。
近年来,我国通过培育粮食作物优良品种,从种源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去年该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66万亩、产种量6.8亿公斤。
走进敦煌种业研究院实验室,托盘里摆放的玉米果穗与普通玉米果穗不同,其果穗较小。“这些是单倍体育种材料。”该研究院高级农艺师罗致春说,单倍体育种技术可以称作育种“高铁技术”,通过单倍体选育,只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即可选育出纯合自交系,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提高了玉米育种选择精度和效率。
图为8月16日工作人员在敦煌种业研究院实验室忙碌。新华社记者王朋 摄
马铃薯是甘肃重要的粮食作物,去年马铃薯良种生产面积47万亩,产量88万吨,原原种产量15.5亿粒。在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架子上摆满了泛着绿意的瓶瓶罐罐,瓶罐里吐着嫩芽的马铃薯种苗长势良好,这些是完成脱毒的“安全苗”。该院副院长马宁告诉记者,马铃薯种植最关键的就是种苗。国内较常见的马铃薯病毒有六七种,进行种苗脱毒、组培快繁,才能为后续提质增产开好头。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温室里,脱毒种苗落“地”了。“通过椰糠培育,降低了脱毒种苗病害风险。”该所所长李进福说,脱毒种苗繁育的是马铃薯原原种,原原种经过一次繁育变成原种,原种经过一次繁育才成为农户普遍种植的良种。
图为7月24日工作人员在甘肃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温室内栽种马铃薯脱毒种苗。新华社记者吕帅 摄
小种子能发挥大效能,小作物能长成大产业。据介绍,定西生产的马铃薯原原种,不仅销往国内多个省份,还出口到埃及、土耳其、泰国等国家。
马铃薯从“成吨销”的大宗商品,转向为“按粒卖”的紧俏种薯,离不开科技创新。目前,定西市已培育发展种薯企业36家,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去年达23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记者吴晓颖、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