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良种夯实“丰景”根基
良种是夯实“天府粮仓”的底气所在,也是川农人长期坚持、持续发力的重点。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多个优良水稻新品种在西南稻区得到广泛推广。其中,农学院黄富研究员选育的水稻“宜香优2115”和“川康优2115”表现优异。
“宜香优2115”作为近年来川米品种的“一面旗帜”,被选为打造四川优质大米名优品牌的优选品种,被国家确认为长江上游超级稻品种。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生产优质稻谷100多亿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川康优2115”作为新主角,以其更高产、更稳产、更抗倒的特点,成为继“宜香优2115”之后的又一个超级稻新星。
在西南地区,四川农业大学有三个主推品种的种植面积至少占当地玉米总面积的10%。“今年西南雨水较丰沛,玉米是大丰收!”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优迪899”选育主持人兰海教授表示,他所在的团队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构建了西南玉米区域新的杂优模式,在大田里进行试验,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新品种。
“川单99”“优迪899”作为目前西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两个玉米品种,分别种有约300万亩和约200万亩。四川宜宾筠连县种植的200亩突破性品种“优迪899”,创下平均亩产820.6公斤的当地最高产纪录。
据统计,近十年,四川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过国家审定的各类新品种173个,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麦、青稞、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有113个,占比超过六成,适应西南特殊生态环境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有10余个,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夯实了种业根基。
精准良技保障稳产增产
据了解,仅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有31项技术入选四川省年度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占到全省主推技术的27.9%。该高校自主研发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助力四川大豆产量由全国第12位提升至第3,在全国范围重点推广。
川农大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团队负责人杨文钰教授通过提前谋划,根据产量目标进行系统性设计,从播种到后期管理,将大豆单产提升要求落实到了生长全程各个环节,有效保障了现有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提升;同时狠抓四川省6个国家级大豆整建制推进示范县的样板建设工作,确保整体技术到位,持续扩大新技术的辐射面和影响范围;针对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及时提供抗逆、水份管理等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行技术扶持。
任万军教授团队负责的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通过集成应用宜机水稻品种选配、齐苗壮根育秧、“减穴稳苗”群体配置和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等方式,实现了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广安市广安区应用该技术,当地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平均亩产达到833.86公斤,千亩示范片的平均亩产达到了777.21公斤,均创广安历史新高。雅安市汉源县也通过这一技术的加持,实现当地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内的“川康优2115”平均亩产964.9公斤,最高亩产1062.6公斤的成果,刷新四川省水稻机插栽培百亩攻关单产的新纪录。
智能农机引领秋收新风尚
秋收时节,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玉米、大豆联合收割机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不仅大幅提高了四川平原和典型丘陵山地的收割效率,还减轻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让秋收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四川农业大学配合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自主研发了玉米联合收割机,一小时能收获5-8亩地的玉米,一天40-50亩能轻松拿下;在宜机收玉米含水量低于27%时,可以直接将其加工成籽粒,配合烘干机使用,做到机收减损同时又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此外,川农大在全国首先着手研制的中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仅有1.6米宽,不仅适用于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收获,也广泛适用于四川的丘陵山地,效率可达3-5亩/小时,相当于20个普通劳动力。目前已经在中江、达县、遂宁、绵阳等多地使用,四川省内投入大豆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
长期以来,川农大科技人员坚持产学研、农科教、育繁推相结合,坚持“良种”“良技”“良机”等的综合应用,助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呈现“良效”。据悉,四川农业大学与成都、眉山、达州、凉山州等地合作,共同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示范区和样板田100万亩;依托布拖马铃薯、永丰水稻等科技小院,一体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引进或培育新品种 60余个,推广新技术 80 余项,已服务地方创造产能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