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3日上午,四川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广安举行。座谈会上,广安市委书记张彤,知识分子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民营企业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干部群众代表、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良国作交流发言,从不同角度深情追思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历史功勋和崇高革命风范,表达了在新征程上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信心决心。我们将与会同志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助推“天府粮仓”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 马均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我个人事业成长发展的四十年,也是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四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教育、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我出生在川东北农村,正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有幸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所在的四川农业大学也得以恢复招生,从只有9个专业、不到1000名学生的农业院校,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行业特色鲜明、优势学科领先,在校学生3万余名的综合性大学,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鲜活写照。邓小平同志心系“三农”,他曾说:“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在我小时候,“忙时吃干、闲时喝稀,还要靠红苕来充饥”,吃饱饭是我儿时最大的梦想。如今我们四川的水稻亩产平均达到535公斤以上,一亩地的粮食从养活2个人到养活10个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深有共鸣。过去,人们常用“蜀犬吠日”来形容四川盆地少日照高湿度的农业生态环境,这是制约四川水稻产量和米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三十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扎根巴蜀大地,先后创新完成“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等成果,处于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为四川水稻的超高产及高效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实现增产超过15%,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0亿元,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水稻生产主推技术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告慰了邓小平同志。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察民情、话农桑,作出“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令我毕生难忘的是,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了我们在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建立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基地建设、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情况,得到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他详细询问水稻品种、产量如何,还与北方粳稻等品种作了比较,作出了“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总书记的领袖风范、深情关怀和充分肯定令我备受感动和鼓舞,充分激励了我们四川农业科技战线奋力攻坚破难、勇争世界一流,努力实现更高水平藏粮于技,让中国碗装更多优质粮放心粮。在此鼓舞之下,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在四川不同生态区建立水稻科研和示范基地,每年至少在田间地头工作3个月以上,选派博硕士研究生到基地常驻,着力解决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田的农业科技问题,切实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目前,东坡永丰基地规模已经达到1500余亩,累计引进试种国内外优良品种500余个,开展绿色生态高效新技术示范20余项。水稻最高亩产达到969公斤,创下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纪录,还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种粮大户200多人,形成了一批当地带不走的“田专家”“土秀才”,成为了新时代四川“三农”、中国“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赋予了农业科技工作者更高的使命责任。我们将牢记领袖嘱托、继续砥砺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发扬好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供突破性品种,研发高效栽培技术,培养优秀农业人才,以实际行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助推“天府粮仓”朝着更高水平迈进,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