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农业强省

2024-03-25 10:15:40作者:庄天慧 王克冬 来源:党政办 点击数:

  

从在地方视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今年全国两会进一步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四川是农业大省,亟需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农业强省建设。

如何催生、怎样发展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能、效率、方式、效益颠覆性变革,引领农业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由“大”的时期迈向“强”的阶段。

以技术革命突破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历程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升级换代。蒸汽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出现,推动农业从人畜力跃升到机械生产;进化论、遗传学、植物矿质营养学等理论的提出,驱动农业实现杂交育种、合成肥、合成农药等的跃迁;DNA双螺旋结构及重组、计算机技术等,促进农业走向分子生物学。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工程技术,正促使农业进入智能化、数字化、基因化、营养化、工程化时代,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扩大产能、提升效能、激发动能。

以要素创新配置催生经营新模式。农业技术变革带来生产材料、手段等要素创新配置,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传统农业生产力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者、资本等要素,更多以要素数量增长带来生产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将要素扩展到数据、科技等范畴,通过理念创新、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等,形成新的生产流程、农艺技术、组织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发生质的变化。例如,精准农业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深度分析农业数据,实现精准种植、全链追踪和数字经营,将显著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经营效益。

以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产业新业态。农业科技革新和模式创新,促成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向多功能开发、全业态拓展、大食物供给的大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愈加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拓展,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未来农业、数字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方向,农产品深加工、健康营养、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增值增效空间极大。例如,合成生物学带来人造食品、合成农业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垂直农业、沙漠农业、海洋牧场等成为农业新领域新赛道。

“两项优势”“两个短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全面融合的有力举措,是四川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五大牧区之一、四大育制种省份之一,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南菜北运”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擦亮农业金字招牌离不开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四川既有良好基础条件,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两项优势”和“两个短板”上。

四川既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也有农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厚实的优势。一方面,拥有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一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建成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技术院等一批重大研究和转化平台,有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等涉农科技人才数万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农机总动力4923万千瓦。另一方面,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迅速,形成以近10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10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近350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短板方面,四川既面临耕地质量不高、种业大而不强的难题,也面临关键性技术缺失、科技人才结构不优的难题。一方面,中低产田超60%,全国农作物种业前十强中没有四川企业,上市种业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业品牌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尚有明显差距,例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7%,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短板突出,大面积山区还是传统耕作方式。农业科技人才结构需优化,领军人才匮乏,基层技术人才缺口较大,轻简化农机装备、现代种业、循环农业等领域人才供不足需。简而言之,只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才能加快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在四方面系统着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省建设,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重塑、人才支撑和绿色转型等方面系统着力。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瞄准信息工程、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依托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实验室等平台,深化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战略合作,努力攻克一批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卡脖子”关键问题。围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种植技术、高效率农机设备等方面深化研究,补齐品种选育、地力提升、种植技术研发、农机开发等方面短板,形成育良种、推良技、建良田、造良机一体化研发创制系统。强化农业企业创新支持,统筹支农政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健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先行县等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按照“城乡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原则,通过“校院地企共建、融合连片打造”的方式,以成都温江、崇州、邛崃、大邑等地为重点,探索建立区域性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片,带动辐射成都平原和四川丘陵山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川样板”。

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布局农业产业链,将“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由生产环节向生态、生活领域拓展。不仅要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要延伸至营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耕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促进“农业+信息”“农业+环境”“农业+健康”“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交叉融合。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重塑数字农业劳动者、数字农业劳动资料、数字农业劳动对象,形成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

着力培养新农科人才。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和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全面优化农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新农科人才。新农科所谓的“新”,是学科专业之新,是育人模式之新,是科技赋能之新,就是以交叉融合新学科响应产业业态新需求,以多元复合新人才满足生产经营新体系,以跨界集成新科技驱动农业农村新发展。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升级现有涉农学科,加快建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生态文明等方面新专业,培养具有原创精神、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农业科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多农业产业型专家、科技型企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着力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绿色农业重点是提供优质健康的食品,生态农业关键是留下安全无害的环境,高效农业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四川农业进入由大到强的阶段,要向兼顾稳产和提质转变,向兼顾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转变,向兼顾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转变,从而推动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向高值、高效、多元、低碳的现代农业转变。同时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种养循环、农地轮作、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共性技术集成应用,打造高效绿色生态产业集群。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