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观智库: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您看来,会展业与城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一个城市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会比较适合发展会展业?
朱玉蓉:会展业与城市之间是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关系。一方面,会展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首先,会展业的时空聚集性使其成为扩大内需、促成国内外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展览、营销和网络功能联动了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次,会展活动作为要素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和“蓄水池”,能够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空间摩擦和交易成本,破除市场分割导致的要素自由流动阻碍作用,消除机制体制对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促进要素、商品、服务跨区域、跨国界转移配置,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要素链接、产能链接与市场链接。第三,作为城市发展提升的触媒,重大展会及场馆具有倒逼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改善、推动城市更新、修复城市肌理作用,也可带动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承接中心城区疏解而来的相关产业和功能,助推城市形成合理化的空间格局。第四,会展业能对外展示城市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城市文化和形象,扩大影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城市的不断繁荣能够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第一,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以活跃的政治活动为前提、以繁荣的经济为动力、以产业的发展为支撑的。第二,拥有一流的会展硬件及完善的配套设施是会展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第三,会展经济是一门系统工程,除本身需要的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因此,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第四,会展是商品、资金、技术等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集聚,涉及参展商品、客商以及观众的运送和传输。因此,会展举办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状况至关重要。此外,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和前瞻性的会展研究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激励性、支持性政策措施手段,都是会展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持。
以“会展+”贯通上下游,实现会展业融合发展
锦观智库:具体到成都来说,从车展、漫展到非遗节,以及世界科幻大会,会展产业正持续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增长机遇。成都目前的会展业处于怎样的水平?如何才能通过会展,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打通会展消费链,以会展产业链引领消费升级?
朱玉蓉:多年来,成都的会展经济量质齐升,消费引领和贸易促进功能凸显,其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中西部领先位置。从数据上看,2023年,全年共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58场。参与人数12157.7万人次,同比增长99.8%;展出总面积129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8%;会展业总收入1480.8亿元,同比增长108.2%;展会成交金额3124.6亿元,同比增长231.1%;协议投资金额6566.7亿元,同比增长19.2%。
目前,成都有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会员12个、国际展览和项目协会(IAEE)会员8个、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项目数量14个,均位于内地城市前列,会展国际品牌持续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会展业市场主体非常活跃,成都会展产业链重点企业近700家,其中年营收过亿元龙头企业5家;中游企业200余家,拥有西部国际博览城等8个专业场馆,总建筑面积超280万平方米,名列全国第7位;下游企业400余家,会议型酒店675家,客房总数15万间。
会展业是链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桥梁,要想以会展产业链引领消费升级,成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方面,以展促产,以产兴展,打造“展产利益共同体”。“以展促产”,就是要紧扣成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部署会展经济格局,充分利用会展业在要素资源整合及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以展促产,进一步推动会展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多角度、多层次深度融合,以“会展+”赋能产业发展,形成上下游贯通、全产业价值链融合的发展格局。“以产兴展”,就是要引导产业部门积极参与会展项目的建设,创新会展技术,营造新型会展场景,培育会展新业态,打破产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的割裂,实现产销一体化,展产一体化。
另一方面,以展促消,以消带展,构建“展消经济融合体”。要在深入实施会展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会展产业与现代商贸、国际消费等产业链协同赋能,培育新兴消费类会展活动及会展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时尚生活等领域的品牌消费展、品牌特展,以促进消费信息传播、更新消费观念、引领消费潮流、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水平、优化消费品生产结构。另一方面,要促进会展消费供需链协同化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营造交流交往消费场景,依托专业场馆,打造特色消费空间,以技术赋能,不断拓展会展产业链。
展城融合将城市品牌展示场拓展到整个城市空间
锦观智库:即将开幕的糖酒会提出了展城融合的概念。这对于成都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有怎样的促进作用?要让会展在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人走茶不凉”,您有什么建议?
朱玉蓉:展城融合是对展产融合的升级,是会展业与城市发展双向迭代升级的结果,是城市展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展产融合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活生产要素的创新集聚、横向流动,而产城融合解决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引导这种横向流动与当地社会生产、生活垂直共生。只有在关注要素集聚与产业建构的功能属性的同时,回归城市发展的目标属性,会展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垂直分享的生产单元网络,发挥会展产业在经济转型与城市优化之间衔接、中介的特殊作用,灵活应对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普遍风险。
展城融合为成都城市品牌传播提供了可供开发利用的多元传播渠道,展城融合将城市品牌要素的展示场从单一的活动窗口拓展到整个城市空间,城市品牌传播受众由以往单一的专业观众或与会者,拓展到城市居民整体,并且兼具城市品牌受众主体和传播主体双重属性,品牌传受关系由单一的“传-受”被动关系,转变为价值共创的互动关系,为城市品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使城市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在展城融合的背景下,成都会展业要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理念、机制、品牌和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力气。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展城融合发展理念。各类会展主体需转变展城分离的发展思维,建立展城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机制,系统谋划展城共生共荣、互补互促、共建共享的理念,科学制定展城融合发展框架。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既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会展要素配置与纵横向流动机制,对接展城融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会展要素市场,也要加快培育会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会展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发挥会展数据资源在展城融合功能优化中的赋能价值。
第三,要不断强化会展品牌建设。除了积极引进国际高能级会展活动落户成都外,更要挖掘和拓展已有展会品牌功能,持续释放展会综合效应,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糖酒会、大运会等品牌活动的溢出效应,提升城市发展活力。要结合成都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依托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优势资源,寻找会展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契合点,引进和培育特色品牌展会节事活动,主动服务城市功能优化和品牌形象传播。
最后,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展城融合的“链主”企业品牌,积极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核心企业,推进小微型会展企业围绕成都文化、产业和资源优势与特色,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以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会展企业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会展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