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带来了三张照片。”在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小组会议上发言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从包里拿出了三张照片。
稻种、生猪、玉米芯,照片里的农作物和家畜,在大国粮仓里占据着足够大的分量,与十几亿人的一日三餐息息相关。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小组会议上发言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吴德拿出的第一张照片,是天府粮仓建设中最关键的水稻育种。
四川农业大学的水稻育种专家耗时多年,从610份多样性种质资源里,筛出了33份材料,并鉴定到14万个基因组结构变异,其中有82%是以前未被发现的。“目前该团队已挖掘到多个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结构变异。”吴德提高音量强调道:“这些‘隐藏’的基因组变异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透露,专家们已经将其中一个基因组结构变异应用到水稻育种中,可在大田生产上提高水稻产量8%。“该品种即将参加国审品种区试。”
四川还是中国生猪大省。常年生猪出栏6000万头、占全国十分之一,自古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吴德带来的第二张照片即是生猪。“我们的生猪育种专家将生猪的FST基因编辑后,让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提高8%。”有了这项技术的加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以后就能吃到更多板油低、瘦肉多、肉质好的健康猪肉了。
第三张照片是玉米芯与酵母蛋白。“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将玉米芯变成酵母蛋白。就可以替代豆粕,成为生猪、鸡鸭鱼等的饲料,以减少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量,进一步摆脱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吴德说道。这项技术也正是他带领团队开展的科技攻关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做客四川新传媒集团新媒体会客厅
三张照片,正是四川农业高校攻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缩影。除此之外,四川农业大学在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上,培育了20余个省级或国家级国审农作物新品种。去年,还通过了天府肉猪、天府黑猪、天府中华麻鸭三个国审动物新品种,占全国的50%。“这些都是学校科研人员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印证。”目前,四川农业大学正在大力推广这些新品种,力争让种养殖大户和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生物育种带来的红利。
在吴德看来,利用生物育种和生物信息相关技术的科技创新,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
吴德话锋一转,道出问题:“尽管近年来产生了一批前沿性关键技术,但对标农业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我们在科技创新上仍有较大差距。”在会前调研中,他发现:农业领域颠覆性和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仍然不足;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度仍然不够。
针对这两种情况,吴德提出:“建议国家在四川启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区的建设;同时,希望在示范区内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特区’,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依托国家级平台,整合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实施‘揭榜挂帅’等举措,培育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