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全省18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四川农村日报、川观智库问稻研究院牵头的“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推介活动启动。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年度优秀研究生冯豪杰成为我们首批关注对象。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东方
人物名片
冯豪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博连读专业博士生。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便扎根于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用700余天的驻扎日夜,深耕科研实践助农。2023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年度优秀研究生。
人物故事
“弟弟不来,这年怎么过啊”。刚刚过去的彝族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木里镇的俄木阿呷(化名)向马铃薯科技小院驻站的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抱怨”着。俄木阿呷阿姨口中的“弟弟”指的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博连读在校博士生冯豪杰。2020年,冯豪杰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就长期入驻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用700余天的驻扎日夜,深耕科研实践助农。
◆ 结缘布拖 扎根科技小院
2019年,一次偶然机会,冯豪杰参加学校举行的实践活动,从此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冯豪杰告诉记者:“现在还记得到达布拖当天,走下班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农户背土豆,一麻袋一麻袋的土豆沉甸甸的,那种累让我毕生难忘。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国家还有这么急需帮扶的地方。”
在当地呆过一段时间后,冯豪杰发现由于当地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好的技术、好的种薯,都没有得到推广。作为农业学子,冯豪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思考如何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看到背土豆的村民们,我以为搭把力气就可以了,后来才发现,这远远不够。同学说,土豆你是背不完的,这句话点醒了我。”于是,冯豪杰和科技小院团队决定把马铃薯试验田搬进农户家、搬到示范区,让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冯豪杰(右一)指导村民。受访者供图
◆ 科技助农 建立繁育体系
然而,困难还是接踵而至。冯豪杰回忆说:“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这些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是面对我们这些学生,经验丰富的老百姓不信任才是推广环节最致命的问题。”
为了解决土豆推广的难题,冯豪杰一边走村串户了解乡亲们的需求,一边和团队开展马铃薯与多种粮经作物复合种植。在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科技小院团队收集当地特色资源乌洋芋,同时打造了标准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三级繁育体系,指导建立脱毒种苗繁育中心,优化温室雾培,网室基质培技术。
借用科技的力量,目前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已经可以满足布拖县21万亩优质种薯的全覆盖。连年高产的结果渐渐扭转了农户被动帮扶的局面,老百姓们也陆续主动来科技小院学习技术了。
与此同时,冯豪杰也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也许是北方人天生的豪爽和彝乡的热情产生了同频,他下定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驻”便是700余个日夜。
◆ 初心如炬 实现人生价值
三年来,冯豪杰和他马铃薯科技小院的伙伴们共计开展培训253场次,培训人数达17580余人次,推广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参与20000亩的统防统治。
此外,他还探索高寒山区马铃薯蔬菜轮作种植模式,取得亩增收2500元的显著经济效益。向凉山州雷波县、阿坝州小金县等地提供优质马铃薯种薯,推广高产栽培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
冯豪杰在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受访者供图
从白面书生,到如今黑黑的“彝家小伙”,冯豪杰见证了三年里布拖县翻天覆地的变化。冯豪杰满脸幸福地说:“扎根小院的这段经历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成长和历练,也收获了不是亲情的亲情。看到这些科技的推广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改变,我的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冯豪杰的导师、著名的“土豆大王”王西瑶博士评价,冯豪杰从科技小院出来,什么都难不倒他,他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融入到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中去,这很难得!
2023年,在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表彰大会上,冯豪杰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