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粮不操心,牛羊的口粮也不操心。”12月23日,通过美姑县农技人员的翻译,记者明白了候古莫镇彝族农牧户吉付尔西用彝语说的这句话。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的两年,这股潮流也“刮”上了川西高原。怎么种,产量才最高?之前没种过,行距和间距怎么设置?没有相关经验,不同海拔品种该怎么选……如此种种,都是摆在农牧户面前大山一般的难题。
“如果没有正确的调查,专家面对这些具体问题,也没有发言权。”为了探寻答案、填补空白,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团队和美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就这样开启了以年为单位的实验。
今年夏天,雍太文(左二)在当地讲解技术。受访者供图
农业科研的成果,究竟怎样给吉付尔西等农牧户带去“不操心”的“底气”?对此,记者跟随科研工作人员开展了走访。
青贮豆玉品种+技术 人畜口粮均有保障
“在大凉山区,少则几头,多则千百头,谁家农牧户没养牛羊呢?”考虑到农牧户饲喂牲畜的实际需求,专家团队引进适宜凉山州不同海拔青贮和粒用两种用途的玉米、大豆新品种,分别在海拔1600米的候古莫镇,海拔2000米的九口镇,以及海拔2400米的拉马镇三个生态区,设置大田鉴选试验。
当地此前缺乏复合种植经验,到底什么行比和密度合适,只有靠试出来。雍太文把记者领到地里,虽然种植季节已过,但从田间残留的痕迹来看,依然依稀能够看出,不同分区分片的田块里,有的采用40厘米行距,有的则采用60厘米;有的田块能从笔直的痕迹,看出采用机械播种2行大豆,每窝1粒种子,而有的田块采用人工播种3行大豆,每窝2-3粒种子。
经过2年以上的多点试验,专家团队初步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宜于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品种,为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品种支撑。试着试着,中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也逐渐明晰了起来。
美姑县种植基地生长期的大豆玉米。受访者供图
8月23日,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吉付尔西等美姑县农牧户种植田块粒用和青贮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行测产验收,候古莫镇300亩粒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为506.57公斤,大豆平均亩产为150.81公斤;拉马镇200亩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亩均收混合青贮4.177吨。
也就是说,这是在今年凉山州地区2-5月持续严重干旱的极端天气下,实现了粒用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并首次在高海拔地区(2160米)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混合青贮饲料4吨以上产量目标,亩产值均达2000元以上。
做出实效扭转观念 种养循环因地制宜
“语言不通没关系,观念落后也不怕。只要用行动做出样板,村民看到成效自然会效仿。”这是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小春等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想法。
推广最新技术、传播科学理念,在全县范围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当地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共同指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带动当地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去年,美姑县候古莫镇发展了5800多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总产值达到1200万元。
美姑县种植基地生长期的大豆玉米。受访者供图
“之前大伙儿还不信,玉米株数不变、窝距缩小,能长好吗?想不到,按专家的方法种植管理,玉米没减产,还多收了一季大豆。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候古莫镇沙溪洛村党支部书记连渣拉曲说,多亏了国家科技特派团来推广多种配套实用技术,做出成效让大家看见、理解、效仿,改变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在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及高产优质混合青贮饲料生产得到一定推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牛羊养殖产生的牲畜粪便,专家团队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有机肥(牛羊粪)替代化肥试验研究等方面。
“大豆、玉米可以带来更多青贮饲料,牛羊的粪便又为大豆、玉米提供更加绿色生态的营养。”团队研究生顾米嫦告诉记者,目前这种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减量施肥技术已经明确,豆-玉-牛种养循环绿色增效技术模式形成后,为当地农牧民又增加了绿色增效的新选择。
国家科技特派团对美姑县农业发展情况的“望闻问切”不仅仅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面,还有8个不同产业组40多名专家成员的“对症开方”:引进适用小型脱粒机,对接荞麦收购企业,指导冷水鱼饲养管理技术,开展马铃薯丰产栽培与贮藏技术培训……
“虽然学科不同、方向不同,但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的心声,都是相同的。”一年进度条拉到尾声,雍太文和同事们没有停歇,又投入了下一年工作的规划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