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立足四川实际,作出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这是对城乡发展规律、乡村价值的尊重和体现。四川城乡和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乡村与城市面临产业、收入、基础设施等多维度的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历史任务艰巨而紧迫。目前,四川城乡融合发展已破除了一些相对容易突破的“单点”制约,正处于深层次梗阻性难点突破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省必须瞄准突出矛盾问题,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摆在突出位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点带面地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难点,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破“三个双重”矛盾
乡村不仅是多元产业的生产地和城乡居民共同的居住休憩场所,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理想的城乡关系,离不开乡村的业兴宜居、民富人和。只有建设一个兴旺宜业、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乡村,才能与城市形成良好互动紧密关系。
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实现了由表及里的全面拓展,有助于城乡关系在更高质量的乡村发展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与均衡,走向深度融合。近年来,四川抢抓多重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全面统筹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仍存在“三个双重”现实矛盾,深刻制约着四川城乡关系向深度融合发展。一是乡村现代产业存在链条不完备与体系不均衡的双重短板,二是农村人居环境存在保护体系不健全与发展不协调的双重矛盾,三是农民增收面临城镇化放缓与乡村机会有限的双重压力。对此,我省必须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关键抓手,将其摆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龙头工程、助力美丽四川建设生态工程、促进共同富裕民心工程的重要位置,不断开发乡村多重价值,大力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为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劲后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20年来,“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变革带动整个乡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铸就了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要深刻认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切实把先进经验运用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加快打造功能完备、设施完善、富有特色的四川现代化乡村。具体而言,就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多方联动,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城乡互动,更加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坚持实干精神,保持战略定力,瞄准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创新发展,注重体现本土特色,绘就富有巴蜀韵味、各美其美、城乡共美的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三大路径”
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首要任务,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工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要求,深入推进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型乡村样态,是破解“三个双重”现实矛盾,突破“难点在乡村”制约,推动四川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作为首要任务。首先,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更强的稳固基石。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其次,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更强的关键任务。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等融合类发展项目,支持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设施,重点支持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推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第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更强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和市场竞争新优势。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和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现代林业园区,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基础工程。首先,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更美的有力支撑。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强化农村道路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乡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探索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性、便利度。其次,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体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更美的基本保障。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打造人居福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搞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上下游、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多渠道转化,破解“富饶的贫困”。第三,以镇带村,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更美的重要举措。强化城乡融合与村镇协同双轮驱动新理念,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跨镇(街道)、跨乡村”的城乡融合规划和建设,提升中心场镇辐射村庄、服务村民的带动能力,进一步优化城乡融合空间体系。深入推进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坚持镇村一体、抓镇带村,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便利生活圈。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要求。保障农民充分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更富的重要基础。增强县域、场镇人口集聚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针对农民提供差异化就业服务,通过强化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健全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和灵活就业制度等多种途径,保障农民工就业稳定。鼓励农民工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其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加乡村发展机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更富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支持农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和乡村生产生活服务业。以县域为单位,做好闲置资产分类清理工作,建立健全闲置资产收益合理分配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让农民获得多元化收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更富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部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规范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赋予市场主体资格。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