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永恒的课题。
最近,四川农业大学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指南》火遍网络,《指南》里包含就业月历、就业政策、就业发展、简历写法等实用内容。网友们看完纷纷呼吁,“大学生值得人手一本”。
一本就业指南为何可以从校内火到校外?《指南》里藏着怎样的就业“秘笈”?眼下正是应届生求职季,探寻《指南》“出圈”背后的逻辑,具有现实意义。
重庆瞭望实地探访四川农业大学“网红”就业指南。杜铠兵 摄/重庆瞭望
到底该选考公、考研,还是就业?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就业信息去哪儿查看?面临毕业季,相信很多毕业生都曾遇到过这些令人“头大”的问题。而当我们将这些疑问一个个解开,却往往已经错过了就业择业的最佳时机。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理应当好自己职业规划的第一责任人。但客观来说,面对眼花缭乱的就业信息、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众说纷纭的职业建议,要求久居“象牙塔”的大学生们短时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未免有些强人所难。
如何有效降低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的试错成本,事关青年的发展和前途。
“这才是大学生该看的就业指南”“川农有心了”“建议全国推广”……从网友留言中可以看出,四川农业大学推出的这本《指南》“深得我心”。那么,四川农业大学做对了什么?
有心,看似“无心插柳”,实则用心树人。面对《指南》突然爆红成为“顶流”,参与编写的招生就业处老师表示:实属无心插柳。
其实,这项工作学校已经开展近10年之久,截至目前,已经先后修订推出了10版就业指南。每年从编写、排版到校稿,往往要历时4个多月,逐字校对3-5遍直至定稿,为每一届学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服务好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在推进学校事业的整体突破。事实证明,四川农业大学凭借其对学生负责任的培养模式,不仅“拉满”了校友的自豪感,也赢得了全社会的美誉度。
有情,于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我们川农人,都是有情怀的人。”10月26日,在该校召开的校企(地)人才培养座谈会上,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表示,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勇担社会责任;站在个人发展角度,学校努力将他们送往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和轨道上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996”“00后整顿职场”“职场PUA”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年轻人对职场有焦虑、有迷茫,这时候更需要有人“扶一把”,为他们注入信心和动力。这本为校内学生编写的内部资料能够得到全网大学生的青睐,说明戳中了当下大学生的共同心理。
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应该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正如《指南》中《致2024届毕业生的一封信》一文暖心地写道:“江山有待,自强不息。青春有梦,奋斗以成!”
有用,起点和落点都是为学生服务。翻开这本薄薄的《指南》,“干货”满满。一百多页的篇幅,涵盖了就业月历、就业去向与政策、就业指导与服务、常见问题、师兄师姐的求职经验分享等,可谓极具实用性和操作性。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关于就业的信息很多,但对学生来说有效的其实很少。四川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南之所以“出圈”,也许就在于删繁就简,系统梳理了简单实用的就业知识,帮助学生节省了择业就业的时间精力、降低了择业就业的试错成本,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重庆高校举办2023春季双选会。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如今的就业市场存在这样一个“怪圈”:99%的人都想进那1%的顶尖企业,而99%的企业都想要那1%的顶尖人才。
事实上,这便是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平台不完善带来的资源错配和人才浪费。如何让“金子”能发光的同时,也能让用人单位掘到“真金”?从这本就业指南的“出圈”现象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启示: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自来水”也能“出圈”。在《指南》被网友自发关注,形成热度之后,四川农业大学第一时间向网友公开了下载渠道,并加强网络维护。眼下正值秋招季,这一行为不仅帮助了广大学生,同时也向社会递出一张热情大方的“川农名片”,吸引了用人单位的目光。
是金子总会发光,而学生就业工作要做的就是“把土扒开”。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人才工作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谁能在校企联动、资料编撰、媒体宣传、活动组织等方面创新手段,主动变“等用人单位上门”为“送优秀人才出门”,说不定就会赶上下一个“出圈”的风口。
做优人才培养,用实力和底气“破圈”。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龚爽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掌握多少求职技巧,而是要“肚子里有货”。同理,对于高校而言,想要实现学生好就业,前提便是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优质人才。
有专家认为,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闭门造车”“不接地气”,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落后于市场需要。因此,各高校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执行能力、交流能力等,打破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错位的“怪圈”。
多方协作,合力“建圈”。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认为,做好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不是靠单个学校能解决的,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比如高校主动走向市场,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真心好用”的实用人才;比如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机制,“反哺”教学水平提升;比如政府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如此,就业也能成为延长合作链条的关键环节,进而扩大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朋友圈”。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大学生就业,在于每一份得偿所愿的薪水,在于每一个萌芽待放的梦想,更在于期待青春能量,如何接力时代担当。
毕业生们,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