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成都邛崃市举行的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与成都鸿翔种业有限公司现场签署科技成果转让协议。协议约定的价格引起了现场惊叹——单单一个“优迪899”玉米品种保底授权使用费,就高达1200万元,创下了西南地区的新纪录。
这个高价交易是如何达成的?这笔创纪录的交易,又为承担四川“种业振兴”重任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带来了哪些启示?
启示一:面向市场研发需求量大的“好种子”,才能卖出“好价钱”
实际上,“优迪899”刚刚完成国家审定的初审公示,最快也要年底才能通过国家审定。根据种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才能在全国推广。
成都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是全国玉米种业龙头的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历来以“挑剔”在业界闻名。为何这次火急火燎的“抢下”还未完成国家审定的“优迪899”?
“种子好。”成都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启胜解释,这个“好”体现在多个方面。
据了解,“优迪899”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兰海教授团队选育,是“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绿色高效玉米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实施阶段性成果。
从试验试种和推广结果来看,“优迪899”具备从低海拔至高海拔极强适应性和超高产、强抗逆等优良特性,是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在2020年—2021年,“优迪899”参加国家玉米品种统一试验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组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12.3公斤、比对照增产14.8%。在2021年生产试验中,交出平均亩产783公斤、比对照增产11.6%的优异答卷。在试种过程,“优迪899”对西南玉米主要病害抗性同样表现不俗。
“这么好的种子,我们当然要提前拿下来。”成都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1200万元只是保底授权使用费,今后随着“优迪899”推广面积的增加,企业支付给科研团队的费用还会增加。
不过,这样的交易企业心里很有底:西南地区常年播种玉米1亿亩左右,常年玉米种子需求4亿斤上下,每年玉米种子在上百亿元,“我们每年哪怕只推广几百万亩都有得赚。”
启示二:创新考核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单位考核制度很包容,搞科研的前景很诱人。”面对“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分享”的问题,兰海嘴里的关键词是“改革”。
兰海说,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逐步降低了教师论文发表数量考核权重,借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明确成果转化大部分收益归科研团队所有,“这两者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原因”。
此言非虚。哪怕是年底通过国家审定,“优迪899”的研发时间也达到了13年,但其间团队成员始终保持在科研考核上稳定过关。而四川农业大学已经明确,“优迪899”授权使用费75%归属兰海团队。
“这才是真正的‘密码’啊!”听到兰海的介绍,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赶紧拿出了本子。
前述负责人解释,在农业科研领域,受限于历史等因素,四川的绝大部分的科研资源(人才、设备、种质资源等)掌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手中。在此背景下,能不能拿出过硬的科研成果以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川种振兴”,一个关键路径就在于如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激活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的潜能。
而激活潜能的关键,在于直面种业研发的客观规律进行对应的改革。通常,种业研发周期在十年以上,而且投入大、不确定性高。因此,想要让科研人员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与实际相适应的考核机制、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必须要跟上。
“所以,要从考核上给大家‘松绑’,让大家看到物质奖励的前景,这样才能鼓励大家沉下心来‘坐冷板凳’。”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正在探索建立“十年磨一剑”的稳定支持机制和长周期评价体系,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并明确成果转化收益大头归属科研人员,“这样大家才能更有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