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著名的青铜神树,三星堆镇馆之宝之一,请大家随我看过来。”7月底,三星堆博物馆,一群大学生讲解员给一拨拨国内外游客介绍三星堆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的情况。这些大学生,来自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朝见青铜,暮彰古蜀”“三下乡”实践团。
今年暑期,这样的实践团在四川有9000多个。7月起,我省开展2023年四川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6万余名大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围绕“5+1+N”实践体系展开实践。
五大领域 不断涌现创新实践
这个暑假,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实践队将一堂堂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宣讲带到了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祝山村等基层一线。
理论宣讲是四川青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点之一。今年,四川着重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5+1+N”实践体系,成为今年“三下乡”的关键词。
“5”,是五大领域——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发展成就观察、民族团结实践。今年,四川继续重点聚焦这五大领域,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涌现出不少创新实践。
理论宣讲方面,从分散式交流到集中性宣讲,四川学子将所学所用转化为“青言青语”,争做“小喇叭”,传播党的声音。
乡村振兴方面,电子科技大学“金弦”实践队和甘孜州巴塘县的返乡大学生一起,在直播平台宣传起巴塘自然风光。“哇!好多人给我们点赞,肯定又能吸引一大批游客。”视频中,播放着巴塘弦子、巴塘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生态无污染的农牧产品,大家看着屏幕很是兴奋,“能用实际行动助力巴塘县旅游资源开发和名优特产销售,很有成就感。”队员们这样说。
在绵阳市平武县锁江羌族乡铧嘴村,绵阳师范学院“超能勇士”实践团的同学拿起画笔,用墙绘装点村容村貌,点亮乡村文明。教育关爱、爱心医疗、科技支农……四川学子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用自己的行动,讲出乡村振兴的好故事。
有的实践队伍将目光聚焦在发展成就宣传上。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西南石油大学“乡村振兴,战旗先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与当地村干部、青年创客以及村民交流,研究讨论党建引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战旗新模式”。
成都为什么举办大运会?筹办大运会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什么?整个暑期,成都大学“大运有我,青春话语”宣讲团围绕办赛意义及成就,以线上线下宣讲的方式,广泛向成都市民和在蓉学生讲大运故事,传递大运精神。
7月初,西华大学青马工程卓越班实践团来到小平故里和朱德故里,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继承坚定的革命意志。西南财经大学“红色遵忆”实践队围坐在“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身边,听他讲述“啃穿山洞”“绝壁开渠”的故事。四川农业大学“青马燎原”时代新风宣讲实践团,60余名成员来到了红色圣地延安实地研学,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实践队也追随红军长征步伐,到广元市苍溪县和剑阁县学习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
还有聚焦民族团结实践的队伍。普通话测试、绕口令、断句挑战……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小石榴”实践团来到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新一村,向中小学校学生推广普通话。
“来到这里后我学到了一个词,梭梭拉达,彝语的意思大致是长满树的沟谷。这个村子四面环山,孩子们少有机会走出乡村去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会努力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凉山州昭觉县四开镇梭梭拉达村,一位成都理工大学学生这样说道。7月,成都理工大学“以行求知·启航未来”支教团来到这里开展暑期教学,为这里的彝族孩子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也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
更多亮点 突出红色主题,拓展特色专项
7月上旬,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内,成都中医药大学“光荣与历史”实践团成员屏气凝神,触摸老兵留下的印记。
今年,四川特别设置红色教育实践专项,即“5+1+N”实践体系中的“1”,引导青年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红色资源,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浓厚家国情怀。成都师范学院赤心向党实践队踏寻先辈足迹,赴泸州市古蔺县开展红色实践,前往中央红军机要陈列馆、战地黄花馆、好人馆、“光明耀初心”馆等实践点研学,重读巾帼史诗,聆听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等前辈以顽强革命毅力和青春热血谱写出的壮丽凯歌。实践队还来到太平渡渡口,在奔腾的赤水河畔领悟伟人神来之笔,追忆“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简单的床铺、普通的座椅……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里,绵阳城市学院“寻革命足迹,扬红色精神”社会实践团满怀敬意地参观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旧居,矢志学习前辈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红色达州”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团走进达州红色教育基地,在营渠战役纪念碑下缅怀革命先烈,在王维舟纪念馆内齐唱动人红歌……
今年四川还设置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N”个特色专项,多渠道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成长成才。
7月的紫坪铺水库,随处可见成都锦城学院水域卫士实践队的身影。他们用时一个月,深入调查分析水域污染数据,为当地水域生态保护提供针对性建议,并拍摄公益宣传视频,呼吁广大居民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阿坝州小金县有着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藏族山歌、马尔锅庄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师范大学“嘉绒飞声”项目团队赴小金县开展了嘉绒文化寻访与调研活动,立足于小金县嘉绒文化的非遗布局和发展现状,突出文化宣传这一重点,通过文化寻访与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调查总结与反馈、平台建设与传播,助力当地打造高质量嘉绒非遗传播平台。
“在西财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实地走访历史上的办学足迹,这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场寻根之旅,更是一场思想淬炼之旅,让我们真切感知西财历史的同时,也从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参加完重走校史路社会实践,西南财经大学2021级金融学院本科生胡雨欣感慨。暑假期间,西南财经大学组织教师及学生团队开展重走校史路社会实践。团队赴上海、重庆、四川、贵州等地探访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足迹,以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座谈会等形式,积极挖掘校史资源,带领学生重温该校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精彩故事。
“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砥砺能源报国理想。”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旗引领,石油西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新疆克拉玛依,一边踏寻石油工业足迹,一边寻访先进模范人物。大家对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西部钻探公司试油公司新技术推广分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谭文波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了这位大漠油田“发明家”的筑梦历程。
团省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四川将着眼于实践育人全链条构建,选树项目典型、用好调研报告、推动成果转化,写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下半篇文章。